“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句老話,說的就是鋦藝。“鋦”,是用銅制成的兩頭有鉤、可連合器物裂縫的類似訂書針一樣的東西;“鋦藝”,就是把碎裂的瓷器用金屬鋦釘修復起來的技術。
在過去物質生活相對困乏的時期,老百姓家的碗、盆、鍋等物件有了裂縫,就要找鋦匠鋦上,延長使用壽命。鋦藝具體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確切定論。在北宋《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匠形象,明代《本草綱目》第十卷中稱金剛石“其砂可以鉆玉補瓷,故謂之鉆”。
鋦藝伴隨著中國瓷文化產生、發展。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它是走街串巷的手藝人養家糊口的倚仗,是老百姓樸素度日延續器皿使用壽命的選擇。后來,鋦藝變成了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審美藝術。當人們不再刻意追求完美,鋦藝重新創造出了一個殘缺之美的世界。在殘缺又完整的器物中,人們體味時間流逝,重燃惜物之心。

青島市工藝美術大師、周氏鋦藝第六代傳人周華,從事鋦藝20余年,傳承24樣72種136道“王門鋦”宮廷鋦瓷獨門絕技,讓破碎的瓷器煥發涅槃之美,經他手重煥新生的器物已近五千件。
周華最早開始接觸鋦藝,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逛地攤淘寶時看到很多有破損的老瓷器,就琢磨著鋦瓷器。用自家的破舊碗盤開始練手,跟著圖書畫冊上的介紹自學鋦藝。后來機緣巧合,認識了師父——鋦瓷泰斗王振海,接觸“王門鋦藝”,從此打開了鋦藝的新世界。
“王門鋦藝”始于康熙二年,曾獲御賜“烏龍堂”牌匾,王振海是宮廷鋦瓷“王門鋦藝”第五代傳承人。“只要掌握了24樣72種136道‘王門鋦’宮廷鋦瓷獨門絕技,任何瓷器問題都能修復。”周華說。
多年來,周華堅持傳統,只做“銅活兒”,拒接市面上流行的“金銀活兒”。因為在200℃以內,銅與紫砂、瓷的膨脹系數一致,能讓器物使用更長久。金銀雖然看起來華貴,但從實用角度說,并不適合做鋦釘。

長久陪伴人的器物,需要長時間淬煉出的過硬手藝修復。在幾毫米薄的瓷茶壺壁上,鉆下2/3深的小坑,不能鉆透,然后埋入鋦釘,讓鋦釘緊緊抓握住裂縫,如此往復,直至所有裂縫都布好鋦釘。壺壁越薄、越不規則,越考驗鋦藝師的水平。“鋦藝需要人特別細心、有耐心,得按得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周華感嘆。
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周華創新手法,創造了整瓷鑲嵌技藝。用銅制作出惟妙惟肖的花鳥魚蟲等形象,鑲嵌在瓷器上,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另外,他還創作瓷版畫,以銅為材質,仿照唐朝韓滉《五牛圖》制作立體圖案,鑲嵌在瓷版上,讓古畫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
謹遵“修復藝術,縫補生命”八字師訓,傳承老手藝,探索新形式,周華讓鋦藝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