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魯西南六個月大的“溜達豬”,采用“泖、煮、燉、壓、燜、撇、洘”七大工藝烹飪,方才成就了長紅80余年的青島特色地方小吃——萬和春排骨米飯。改進提升傳統制作工藝、培養工藝技師團隊、建設萬和春“排米文化”體驗中心……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和春排骨砂鍋制作工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濤自上世紀90年代末從父親手中接棒“萬和春”排骨米飯至今,始終以篤行實干譜寫非遺文化傳承篇章,展現著民企的擔當作為。

培育人才
讓非遺技藝“不斷更”
“非遺文化傳承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青島萬和春商貿有限公司研發組長、青島萬永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王濤說,為把“萬和春排骨砂鍋制作工藝”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緩解萬和春人才欠缺的難題,讓非遺人才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認同感,王濤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他將萬和春門店工廠作為非遺項目的實踐基地,為“萬和春排骨砂鍋制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傳播路徑。截至目前,王濤已培養出一支63人的工藝技師團隊。
守正創新,方能為非遺添活力。在從事傳承工作的同時,王濤還不斷對非遺工藝進行改進與提升。他結合魯菜烹制技法將祖傳的“泖、煮、燉、燜”排骨四技藝改進升華為“泖、煮、燉、壓、燜、撇、洘”七大工藝,使其骨香更加濃郁,入口即酥,大大提升了排骨的品質和口感。

立足品牌
擦亮“中華老字號”招牌
如今,老品牌越來越少,傳承老味道成為一道時代命題。在王濤看來,挖掘、傳承品牌文化,就是留住萬和春的根。注冊萬和春品牌商標,并聚焦品牌保護相關工作,是王濤上任后首先關注的事情。2003年“萬和春”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山東省服務名牌”;2007年,萬和春被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2019年,萬和春品牌進行重塑升級。
與此同時,創建萬和春傳統技藝博物館,關注相關老物件的保護,將品牌文化傳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保護融合發展,是王濤一直考慮的事情。為此,他還擔任了青島烹飪學校客座講師,傳授排骨米飯制作技藝。
實干進取是一種奮斗精神,彰顯著企業家的初心本色。2021年,在“萬和春”字號成立八十周年之際,王濤帶領全體管理人員制定了萬和春“2+3”發展戰略,以“傳承+變革+創新”為企業驅動力,完善企業機制、拓展營銷渠道、升級營運模式、塑造企業品牌、豐富產品研發、升級生產設備等,全面夯實企業內核建設。
做強做優
打出“食品+餐飲”組合拳
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企業家更要展現出卓越的領導力和決策力。2022年,萬和春投資3.16億元在即墨藍村陸港建設“萬和春食品加工及冷鏈物流產業園”及萬和春“排米文化”體驗中心。圍繞以萬和春為龍頭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打造“餐飲+食品”產業生態集聚區。產業園建成投產后將成為食品新技術、新零售、新物流、老字號及非遺項目的體驗示范基地,打造成為全省現代食品冷鏈物流產業示范基地,成為國家級現代“食品+餐飲”和“科創+文旅”示范園區。
以擔當為先,把穩戰略的方向盤。在王濤的帶領下,萬和春以“餐飲+食品”為戰略發展思路,年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實施食品及食品科技研發,并積極開展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同時,其帶領萬和春通過ISO9001:2008及HACCP雙體系認證。目前,萬和春先后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軟著專利2項,并在實際生產中實現科技轉化,促進效益增長。
不論是工作場合,還是日常生活中,王濤都喜歡身著印有“排米人生”的企業襯衫,這承載著萬和春的城市人文餐飲理念——“青島人的排米人生”。“萬和春的使命是努力打造一張獨具青島地域特色的城市服務新名片,我們希望讓非遺技藝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王濤堅信,通過勤勞的雙手與不懈的奮斗,定能讓萬和春走出青島、走出山東,飄香全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