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鏈為抓手,整合資源、因鏈施策,做強重點產業
即墨通濟新區:“鏈”上發力,激活產業新活力

■青島三菱重工海爾空調產業園鳥瞰。
產業鏈是經濟活動的核心,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基石。
近年來,即墨通濟新區聚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以產業鏈為抓手,整合資源、因鏈施策,堅持不懈強基礎、補短板、育動能,做強重點產業,探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產業鏈,鏈群培育初顯成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今年以來,通濟新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73.9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3億元、限上批發業銷售額10.8億元、貨物進出口30.75億元……
堅持塑強培優,提升產業競爭力
企業是產業的基本單元,企業強則產業強。立足自身實際,通濟新區重點打造了智能制造和新材料兩條產業鏈,通過政策支持、配套服務、機制創新等舉措,推動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一期2018年投產,主要研發、生產商用空調機;二期高落差實驗塔于2020年投入使用,是三菱重工集團在全球第一座空調高落差可靠性實驗室;三期2023年建成投產,成為三菱重工海外最大的研發基地和生產制造基地……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三菱重工海爾空調機項目的“接二連三”,是當地重點企業跨越式發展的縮影。
通濟新區堅持把重點企業培育作為產業鏈發展的關鍵舉措,抓大不放小、抓新不放老,聚焦兩條產業鏈中規模優勢明顯、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企業,支持企業發展和加快技術設備升級改造。同時,發揮重點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帶頭引進、培育上下游配套項目,提升產業鏈龍頭引領力。當前,通濟新區年銷售額超十億元企業1家,超億元企業13家,并培育了一批以精銳機械、朗夫包裝等為代表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重點企業成為行業“領頭雁”。
在扶持“專精特新”企業方面,通濟新區瞄準兩條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領域,梳理重點企業特色產品和核心技術,分批次建立企業成長或幫扶清單,持續擴充優質企業培育庫,幫助企業明晰其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和可對接的上下游企業,鼓勵其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75家。
另外,通濟新區還實施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充分發揮“小升規”激勵政策效應,緊盯年應稅銷售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新竣工投產企業,完善培育機制,建立76家“小進規”企業動態培育庫,定期走訪,主動協調對接,幫助解決難題,確保達標企業順利升規。2023年凈增規上企業6家。
堅持項目為王,提升產業支撐力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支撐,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通濟新區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固產業鏈、提升支撐力的主抓手,大力實施產業提升工程,堅持長短結合、大小齊抓、爭建并舉。
日前,流體控制閥門項目竣工投產,項目從開工到竣工驗收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提前半年實現投產。項目占地50畝,新購置國產及進口設備200余臺,建成機加、裝配生產線20余條,可年產1000萬臺智能閥門,實現年產值10億元。項目的提前投產,離不開通濟新區的“保姆式”服務。
通濟新區優化項目全周期服務和全要素保障,成立“一項一班”工作小組,量身定制推進方案,從項目簽約、土地組卷報批、項目備案、環評、規劃到開工建設,全程參與跟進,建立“周聯月訪”制度,對已開工項目現場調研,及時了解項目建設現狀,破解項目建設難題,全力為項目建設打通堵點、保駕護航。
不僅如此,聚焦兩條重點產業鏈缺失環節,精準運用產業鏈招商、資源招商、以商引商等措施,通濟新區先后組織或參與招商團隊赴深圳、杭州、上海及越南等地考察拜訪,對接國內外知名企業,加速集聚更多符合轄區特色的產業項目。近年來,共引進落地“省市區”三級重點項目11個,總投資41.62億元,其中省級重點項目1個、市級重點項目4個、區級重點項目6個。
依托海爾凈水、精銳機械等龍頭企業在科技研發、貿易服務、材料供應、物流運輸等領域的賦能支撐作用,通濟新區成功集聚了海金智造、中通物流、日日順、圓通青島商貿科創園等一批優質企業,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產業生態。按照“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建成占地87.88畝的卓通產業園,目前已集聚產業鏈企業44家,持續釋放項目承載空間。同時,著力推動建設占地100畝、總投資10億元的融通新型產業園,用于承載、孵化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微企業。
堅持要素為基,提升產業承載力
產業發展離不開好的產業生態。通濟新區堅持把要素保障作為優化產業生態的重要前提和抓手,著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要素鏈深度融合。
堅持創新需求導向,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帶動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優勢,在前沿技術、關鍵基礎技術等緊缺領域加大布局投入,不斷增強競爭力。支持日日順物流牽頭承擔首個智慧物流領域國家級重點專項——“智慧物流管理與智能服務關鍵技術”,成功打造智慧物流園和智能無人倉兩個專項首批重點應用示范樣板項目。
完善科技創新企業成長機制,采取“政策支持+龍頭帶動+銀企對接+人才支撐”模式,賦能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如組織企業前往青島農業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招聘活動20余次,為企業解決人才需求;幫助46家企業成功申報創新轉型技術改造項目;指導轄區符合條件的82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圍繞市場主體需求,強化交通、用電、用水、用地等要素保障,以營商環境“大提升”激活產業發展“硬實力”。如高標準推進青島地鐵15號線一期工程通濟新區段、藍谷至膠東國際機場東西快速路項目征遷工作,助力完善新區“四縱”“三橫”“兩高”“一快”“一鐵”城市交通網;投資500余萬元,為青島易斯寰球流體控制有限公司配套建設自來水管線、規劃十號路及雨污水管線。
短評
獨木不成林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產業要想發展壯大,就要不斷提升集群化水平。
產業鏈條越長,產業的集聚效應越強,產業發展的潛力就會越高。以青島汽車產業為例,短短十幾年間,從不足百億產值躋身千億級支柱產業,規上企業超過300家,已形成以一汽解放、奇瑞汽車等整車企業為龍頭,以青特集團、國軒電池等零部件企業為配套的完整產業鏈。因此,以鏈式布局激活聚變效應,是實現產業倍增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地方經濟的實際發展中,各區(市)、鎮(街)的基底條件、主導產業等各具特色,這也決定了各區域的發展方向、布局規劃各不相同。鏈式發展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即墨通濟新區立足自身實際,重點打造了智能制造和新材料兩條產業鏈,同時整合資源、因鏈施策,在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
企業作為產業鏈條上的一個因子,其發展不能獨善其身,必須要聚鏈成勢,延鏈補鏈強鏈,方能激活動能和潛能,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王濤)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