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無人機:制造只是“冰山一角”
青島云世紀聚焦無人機應用這片藍海,打造未來的空中“高德”和無人機“滴滴”
盡管中國無人機制造在全球范圍領跑,大疆、零度、億航等赫赫有名,但要找出一個無人機運營服務的頭部企業卻很難。從國內各大城市產業聚集來看,也多以航空布局驅動和科研資源驅動,鮮少以服務市場驅動。
這或許是李克強總理今年6月考察海爾時,在云世紀的“任我飛”無人機平臺前駐足停留的原因。“我們是在場展示的海爾外部孵化項目。”青島云世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蘭玉棟回憶,“總理特別關心兩點,一是我是轉業軍人創業,二是我專注無人機的管理和應用。”
在蘭玉棟看來,還有一個更宏大的行業背景——無人機已成為農業植保、森林防護、物流快遞、巡檢應用、地理測繪等行業市場的新寵,而此次疫情更加快了無人機在城市巡查、應急救援、消殺作業等場景中的應用。
他有兩大目標,打造全球領先的低空飛行器空中導航服務平臺和無人機數據處理交易平臺,“前者相當于空中的‘高德’,后者是無人機領域的‘滴滴’。”
首批推出無人機云系統
無人機制造早已是廝殺激烈的紅海。僅深圳一地就有超過360家無人機企業,生產的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市場的70%,工業級無人機占國內市場的60%,其中大疆又一騎絕塵。與此同時,僅農業植保、森林防護、物流快遞、巡檢應用的無人機行業應用市場規模就達千億元以上,巨大市場促使無人機的研制生產與運營逐步分離,專業化無人機運營公司將成為無人機應用的主力軍。
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從海軍航空兵某部轉業、有多年空管工作經驗的蘭玉棟,在創業之初就瞄準了無人機商業化運營,并把重點放在了空域數字化,解決無人機監管的痛點。
當前,為了保障航空器飛行安全,防止空中相撞,無人機離地要提前向相關部門報批自己的飛行時間、航行路線。根據《2019中國民用無人機發展報告》,國內實名登記的無人機達39.2萬架,而未經登記的無人機數量可能更多。如此巨量的無人機上天,靠傳統的管制方式并不現實,只能依托數字化的空域管理。
“你可能想象不到,許多地方向空管提交無人機飛行計劃,采用的還是紙質材料傳真和打電話的方式。”云世紀運營總監孫明權介紹。
2016年,云世紀成為國內首批獲得中國民航局飛標司全國范圍運營許可的無人機云運營公司,其U-Care無人機綜合監管云系統完成與民航空管系統的信息數據對接,在國內首次實現無人機飛行動態信息直接傳輸至民航空管自動化系統。該系統從2017年開始由山東半島區域的空管部門試用至今。
在U-Care系統大屏幕上,孫明權展示了密密麻麻的一些標記,包括正在飛行的無人機坐標、軌跡、氣象以及周邊民航飛機航線等信息。無人機運營商只需線上提交飛行計劃,然后空管部門根據該系統上報無人機飛行計劃等相關信息進行審批。
可以想象未來繁忙的空域,無人機之間要相互避讓,還不能干擾有人飛機的運行,這樣一套空域數字化系統必不可少。誰占據了先機,誰就是未來的空中“高德”。
計劃3年內申報IPO
雖然自身不制造無人機,但作為飛行服務與管理平臺,云世紀與大疆、極飛、一飛、零度等行業主要企業都達成戰略合作,這也為其開展各領域無人機數據服務奠定基礎。云世紀還與聯通在5G行業應用上達成戰略合作,成立“5G無人機行業應用聯合實驗室”,共同開拓無人機在環保、地產、安防等行業的應用。
“前期聚焦無人機空管,慢慢切入無人機行業應用,這是我們在行業中摸索出的商業模式。”蘭玉棟表示,“像青島的環保監測、林業調查,用的幾乎都是我們的無人機系統。”
很少被提及的是,主流地產公司已經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無人機數據服務,依靠無人機全周期環繞拍攝,獲取實時數據,大大提高項目的成本管控能力和工程建造效率。以全國近兩年38.5萬個在建和擬建規模以上工地項目計算,這一細分市場規模就在80億元到180億元之間。
基于此,云世紀重點打造了以建筑測繪勘察、安全管理等為主的“任我飛”地產無人機應用服務平臺。用戶可選擇自行購買無人機,無需聘請專業飛手和數據處理人員,由“任我飛”平臺自動進行飛行作業、數據處理和空域申請服務。換句話說,用戶即便是零飛行經驗,也能一分鐘掌握無人機飛行。
目前,云世紀已為融海青島國際院士產業核心區項目、清華青島研究院項目、青島市無人機產業園項目、龍湖地產項目等提供了無人機數據服務。僅“任我飛”一項業務去年就貢獻了逾1000萬元營收,占云世紀全年營收的四分之一。
行業應用的快速突破也使云世紀獲得資本的青睞。成立6年,云世紀已完成兩輪融資,估值超過2億元。其中首輪融資方為青島融實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第二輪融資由青島海創匯能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領投,北京干城灃鑫科技有限公司跟投。
據蘭玉棟介紹,海創匯的賦能大大加速了企業成長,今年正在與多個投資方洽談后續一輪的融資,未來計劃3年內申報IPO。
產業破局在于應用場景
專注于無人機應用而非制造,蘭玉棟還有一個理由:產業配套是無人機制造的關鍵,但青島并不占優勢。
從“無人機之都”深圳來看,全球80%的模型產品產自深圳,航模業的發展為無人機奠定了基礎。同時,無人機所需的碳纖維材料、特種塑料、鋰電池、磁性材料等關鍵配件及材料,深圳均已形成產業集群優勢。更為關鍵的是,無人機的芯片、傳感器、電機、攝像頭等核心硬件,與深圳完備的智能手機產業鏈通用。
“一架無人機需要2000個到3000個配件,均可從深圳當地采購。生產一個無人機制造模具,歐美可能需要3個月,而深圳只需2—3天。”蘭玉棟說。
盡管青島也擁有歐森、中科方舟等少數無人機制造明星企業,但并未形成一定規模,部分產業鏈條環節甚至缺失。但與深圳相比,青島又有更強的通用航空優勢和北方巨大的無人機應用市場。這樣的產業格局也決定了青島發展無人機,必須在航空運營和應用場景實現換道超車。
在城陽區的青島市無人機產業園項目中,蘭玉棟正在把他的想法付諸現實。這個計劃投資15億元、占地78畝的2020年青島市重點項目,以“無人機應用服務”為核心,建設集國際交流、行業應用、產業孵化和教育培訓等為一體的無人機“產學研銷用”綜合基地,打造“深圳造,青島飛”的青島市無人機應用城市名片。
依托這些資源,未來產業園可以集聚無人機應用人才,提供場地、融資、產業鏈上下游、客戶等,為青島培育“無人機+行業場景”的產業生態。
“我們正在與大疆、極飛、一飛、上海拓攻等業內企業合作,探索無人機在環保監察、城市管理、巡檢巡線、地產建筑、物流快遞、外賣配送等各種場景中的應用。”蘭玉棟向記者描述了未來的應用場景:“無人機10年到15年內就可能遍布天空,網購是無人機送來,路況是無人機實時傳輸……你生活的一切都將和無人機息息相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岳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