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看到一位網友的故事。
她的老公在外人看來,是個溫暖和善的人,鄰里之間誰家有事他都會去幫襯。
可是在家里卻截然不同。
她對丈夫照顧得特別盡心,可丈夫還經常板著臉對她呼來喝去;
孩子小時候哭鬧,丈夫嫌吵,就出去和朋友喝酒;
家里水管壞了,物業拖著沒上門修,丈夫催著妻子去交涉……
為了孩子,妻子一直默默忍受,直到有一次因為餐桌上的水漬沒擦干凈,丈夫對她大發雷霆,她徹底死心。
一紙離婚協議書甩給丈夫,這個暴躁的男人徹底懵了:為點小事,至于嗎?

2019 年《新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
夫妻離婚最大的原因是感情不和,而生活瑣事便是感情不和的重要原因。
婚姻無小事,失望攢多了,心慢慢就涼了,桌上的水漬,正好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實生活中這種男人不在少數,他們跟外人相處的時候彬彬有禮,卻把所有的不堪都留給了家人。
一個人的修養往往體現在生活的細節里,你可以刻意隱藏,但它總會在不經意間跑出來。
在外面塑造謙謙君子的形象,在家里因為一件小事就對妻子大吼大叫,想想就讓人覺得心寒。
這樣的婚姻就像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肆意消耗著彼此最后一絲力氣。

高爾基說:“每次成功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保留對心愛之人最起碼的在乎與尊重,愿意為了對方克制自己的脾氣就是幸福的底線。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教養,就看他對待親人的方式。
因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絕不會用壞脾氣來折磨身邊人。
02
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因為習慣了被愛
著名作家史鐵生,自從雙腿癱瘓后,脾氣就變得暴怒無常,會突然砸摔東西,狠命捶打雙腿,喊著:“我活著有什么勁!”
他把所有的壞脾氣都發泄給了母親,但無論他如何傷母親的心,母親都會抓住他的手,忍住哭聲說:
“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只是他不知道,母親那時已是肝癌晚期,常常疼得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一次,母親和他回憶往事時,不小心說到“跑”“踩”這類字眼兒,她就忽然不說,悄悄地出去了。
沒想到,這一去便成了永別。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
她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史鐵生一直對母親深懷愧疚,他說:“我真想告誡所有孩子,千萬不要跟最親愛的人發脾氣,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很多人把自己積攢的壞脾氣都發泄給了最親近的人,無論你給他們多少傷害,他們都始終會原諒你。
也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給你帶來足夠的安全感,讓你覺得即使把最壞最真實的一面袒露在他們面前,他們也不會因為你的壞脾氣而離開。
但是,以為血緣是無條件的親近,就可以毫不顧忌的傷害他們,等待你的只有無盡的悔意和遺憾。
03
發脾氣是本能,懂收斂是教養
我奶奶是個出了名的暴脾氣,跟鄰里之間沒少拌嘴。
但在我印象里,爺爺跟奶奶說話時總是面帶微笑、輕聲回應,我一直以為爺爺是個沒脾氣的人。
那天,我和爺爺一起外出用餐,遇見一個態度極差的老板,點菜時一直板著個臉,對人愛理不理,對服務員更是罵罵咧咧呼來喝去。
我正想著吃完飯趕緊結賬走人,沒想到爺爺反而坐不住了,對著老板就是一頓批評教育。
后來我問他,為什么這么生氣?爺爺氣憤地揮揮手說,實在看不得這個老板欺負店員的樣子。
我說,那為什么在家里從來沒看過你這么大聲過?他反問我:“你奶奶那性格我太了解了,我每次想生氣時都會讓一讓她,這樣和和氣氣地過日子,不是很好嗎?”

原來爺爺并不是天生沒脾氣,他只是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緒,把最好的脾氣,都留給了家人。
即便是在外表現得如何錚錚鐵骨,但在面對與自己最親的人時,內心總是柔軟無比。
那些努力使自己情緒穩定的人,都是最懂得愛的人。
因為他們知道,家是愛的N次方,不是壞脾氣的收納箱。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不僅是對陌生人謙恭有禮,更重要的是把最好的脾氣留給自己最愛的人。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身邊有這樣的夫妻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