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1月27日訊 今天下午,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慶勝做客民生在線,與網民在線交流。
民生觀察員:要把青島打造成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推動海洋科技領先是首要工作。在這方面,咱們部門都有哪些舉措?
孟局長:科技創新是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實現海洋科技領先,青島素有這樣的底氣。在海洋科研領域,青島具有三個“第一”:涉海院士數量全國第一、占全國30%;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數量全國第一、占全國40%;海洋領域領跑技術全國第一,占全國50%。同時,青島還集聚了國家深海基地、嶗山實驗室、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等一批“國字號”院所、高校,匯聚了一批頂尖海洋科學家,托起了青島海洋基礎研究和成果應用的“高度”。
工作中,我們重點從四個方面集中突破:
一是搭平臺。我們推動構建以嶗山實驗室為頂層,全國、省、市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金字塔”體系,布局了一批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的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推動部、省、市共建國家深海三大平臺,加快項目立項開工進程。建設高水平建設藍色種業研究院,加快構建海水養殖生物前沿育種技術體系平臺。發揮清華大學大工科優勢,提升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平臺效能。中國海洋大學與招商局工業集團創新體制機制聯合成立“中國海大-招商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加快深海資源開發技術與裝備創新成果轉化。目前,全市涉海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145家,涉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
二是育企業。我們充分發揮海洋企業主體作用,夯實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企業基座,分層次、分行業開展“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開展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推動海洋新星企業規模倍增、“專精特新”企業層級倍增、鏈主企業體量倍增。目前全市涉海規上企業達3100家,占全省40%以上,涉海高新技術企業638家。除制造業單項冠軍外,培育涉海國家級專精特新雛鷹企業80家、瞪羚企業78家、“小巨人”企業56家、獨角獸企業7家。
三是促轉化。我們籌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青島市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廣泛邀請駐青高校科研院所、國內龍頭企業、青島市重點企業。目前,已吸納聯盟成員單位163家,持續推動涉海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合作,促進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協同創新。目前,青島累計獲批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31家、省級現代海洋產業技術創新中心8家,認定市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32家。2023年,全市涉海技術交易額69.35億元,培育涉海高新技術企業638家,占全省比重超50%,有效專利超過1.7萬件。2024年上半年,全市涉海技術交易額同比增長186.7%。
四是引人才。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了“海洋人才集聚行動計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海洋人才。我們出臺實施了我市第一部精準激勵海洋人才創新政策——《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開展現代海洋英才評選,累計評選30人,獎勵津貼395萬元。11月13日召開的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市級領導為現代海洋英才獲獎代表頒獎,給予海洋人才至高禮遇,激勵更多海洋人才投身青島海洋發展事業。目前,駐青涉海“兩院”院士達23人,駐青海洋類高校科研院所新增國家級科技領軍、國家杰青、泰山學者等省部級以上人才56人,全市海洋人才總量近40萬人,海洋經濟活動從業人員總量達10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