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文件少了,“白頭”文件如內部通知、口頭指示、便箋、傳真等多了;現場會議少了,視頻會議、工作群多了……
文山會海作為困擾基層的“老大難”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力整治,有所改善。但也有個別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出現各種變通方式,基層負擔不降反增。
精文簡會為何減不下去?
一
單從數據上看,文山會海大幅“瘦身”很漂亮,事實上,一些地方仍被文件、會議纏身。減負假象背后,形式主義問題依然存在,只不過花樣翻新、隱形變身了而已。
比如,“搞變通”。要求控制會議數量,那就在會議時長上做文章,大會“套”小會,不相關的會也“綁”著開。某地一干部曾表示:“大家知道上級有套開的會議,于是先弄幾顆糖放口袋里,到飯點都結束不了。”甚至有的以調研、培訓等名義開會,或者開線上會議。從表面上看,會議或文件的數量少了,但其實變通之后,一切照舊,只是換了個“馬甲”,工作還在會議中游走。
又如,“鉆空子”。要求減少“紅頭文件”發放,那就變身“白頭文件”,雖然不編號,但總要綴上一句“出了問題嚴肅問責”,如此誰還敢對“白頭文件”怠慢?又或是在數字上鉆空子,把根本沒有機密的文件當成涉密文件下發,只因為帶密級文件不納入統計范圍,由此形成發文數量減少的假象。有的干部忙時一天要看六七十份文件,可其中不少是“衍生文”,即四五份文件說的是同一件事。凡此種種,全然背離了精文簡會的初衷,既沒有減輕基層負擔,又損害了政策權威性。
再如,“借科技”。許多地方雖然減少了紙質文件的下發、現場會議的召開,但電子平臺、App推送、群發微信等成為辦公新渠道,讓人眼花繚亂、疲于應付。在基層,許多人手機上裝有多個工作App,每天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完成App上的任務,或者工作“群來群往”,群主@所有人,工作人員需要不停“爬樓”,翻越層層“收到”,以防錯過重要信息。
……
種種“改頭換面”下,“舊愁未解添新憂,基層干部何時休”成為常態。
二
文山會海屢禁不止、精文簡會變種頻生,最大的危害在于耗費大量精力、財力,最終形成庸政懶政。
會議、文稿層層變種又層層疊加,傳遞到基層干部那里只會越來越多,他們本該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但被裹挾到無意義的會議、文件中,精力被侵占。長此以往,業務能力出色的黨員干部疲于應付文山會海,工作激情和前進動力容易被磨滅,而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的黨員干部也能夠“如魚得水”般沉溺于文件會議的往來送達,形成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
另外,各種類型的會議、政務App等都需要成本,導致地方行政管理費用支出的增加。
中央一再強調,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要切實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那為何精文簡會一直收效緩慢?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政績觀錯位。開會發文本身并無問題,但有的單位、有的人,把發文和開會等同于抓落實,認為開會范圍越大、涉及領域越廣,越重視,發文報送單位越多、內容篇幅越長,越有力度。錯位的政績觀下,有的單位、有的人,只求“對上負責”,將“領導滿意”作為最高優先級,工作脫實向虛,部門人員協同、工作實效、群眾的急難愁盼等實際問題反而成為次要。
工作方法匱乏。一些地方和部門熱衷于“文來文往”,還可能在于本身不知道工作怎么干,方法不多、能力不強,但為了顯得重視、盡職盡責,便開會、下文,甚至在此過程中自我加壓、層層加碼。如此一來,即使出點什么問題,相應會議、文件也能作為履職盡責的“直接證明”。
考核指標一刀切。有些地方在進行考核時過于依賴文字、圖片和材料記錄等臺賬,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不僅教條僵化,還會導致考核異化,一味要求基層做記錄、填表格、留臺賬、報材料,而忽視了工作實績的考量。會議頻率和材料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考核成績的好壞,于是基層干部越發依賴開會部署、文件傳達來留痕。
三
形式主義害人害己,誤國誤民。對于“白頭”代“紅頭”、開“套會”等新問題、新動向,必須堅持“露頭就打”,切實將精文簡會落到實處。
首先,改變觀念是關鍵。觀念一變天地寬,思想一轉無事難。沒有一項事業不是干出來的,好干部更是靠干成就的。堆文山、開會海即便能掩蓋一時的不擔當、不作為,也終將暴露在聚光燈下,無處遁形。與其變著法兒地“應付工作”“盡職免責”,不如轉變觀念,深入一線,聚焦實際問題實打實解決。
要改變政績觀念、工作觀念,得開對“藥方”。比如,通過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暢通評估反饋渠道、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措施,讓各級干部“敢為、善為、能為”,把精力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為群眾辦實事上,而不是一味鉆研“組會制文”上。
其次,制度要細化。一些糾治政策之所以容易被鉆空子,是因為過于寬松。因此,制度上要細化和具體,盡量壓縮變通空間。比如,某地出臺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要點,不僅列出具體精簡額度,并將“白頭文件”、便函等納入發文管控調度,壓縮了發文變通空間。
另外,可以引入負面清單,破解“發現難、定性難”的問題。比如,某地采用“清單式”管理,強調“十二個不得”,給召開會議頻次、發文件等劃明“硬杠杠”,發文數量明顯下降。
再次,政策約束力要提升。要建立健全問責機制,一旦出現不落實制度規定,開無效會、發無用文的情形,要以零容忍、動真格的態度讓違規者長記性,讓心存僥幸者斷念頭。近日,中央轉發有關地方兩起文山會海加重基層負擔的典型問題,傳遞出繼續深入整治的明顯信號。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國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案例34523起,涉及批評教育和處理人員超過50357人,足見黨和政府下力氣糾治的態度。
說一千道一萬,只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斷增強本領,扎扎實實做事,形式主義的文山會海及其變種,就不會有生存空間。(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鳳一)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