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8日訊 今日上午,以“藝術讓城市更時尚”為主題的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在“藝術讓生活更美好”高峰論壇環節,國內外文化、藝術、教育、經濟等領域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藝術與文化、教育、經濟、科技、城市、產業、生活間的關系和發展途徑,帶來一場藝術和心靈的碰撞。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進行了主旨演講,分享了他對于城市藝術發展的諸多思考。
范迪安在演講中表示,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戰略性成果,為社會復工復產復生活帶來活躍升級,而藝術活動的恢復和蓬勃展開,是我們國家社會文化生活復蘇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在這方面尤其引來世界矚目。“以我所在的美術或者說視覺藝術這個領域為例,最近一段時間,在中國南北各地就有許多引來世界目光的大型藝術展示活動。例如在上海舉辦的西岸藝術博覽會、深圳舉辦的深圳灣公共藝術季等等。今天在青島有中國青島藝博會的舉辦和這樣一場藝術對話會議的召開,同樣也是為整個中國藝術與城市的關聯和藝術的創新,這個世界性話題搭建了更大的平臺。”范迪安坦言,藝術的交流,能夠實現更大范圍的思想共識,文化認知,尤其彰顯美美與共、文明互建的中國理念。
在范迪安看來,從廣義上說,藝術的對話不僅僅是在作品之間、藝術家之間展開,藝術對話最需要有社會的現場,而城市正是藝術對話最重要的發生場。藝術與城市的對話,是藝術發揮創新創造作用的重要方式,青島這座城市既擁有碧海藍天的自然生態,積淀深厚人文傳統,特別具有濱海家園的氣息和海洋文化的胸懷。在新時代青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化建設呈現出新的氣象,上合峰會的舉辦,使城市的海岸線呈現出嶄新的景觀,因此我們能夠感到在青島,從日姿繁華到夜姿璀璨,這個城市文化氣質都展現出獨特風韻。在這樣的條件下,有更多的視覺藝術作品、藝術展覽、藝術的公共活動在這座城市落戶,能夠把藝術和時尚城市的建設聯系得更緊。
范迪安還分享了中國的視覺藝術的創新創造需要把握的歷史機遇和重要課題,首先,要在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下大力氣,做足文章。文化的源頭活水是我們今天創新的重要動力,山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造物傳統和民間藝術在整個傳統文化中都獨具特色,而遺產時尚化正是今天全球探討一個新的課題。所以今天的藝術創新應該著眼于對傳統的當代關照,讓帶著鄉愁和文化根脈的作品走進城市空間,發揮藝術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要積極推動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隨著5G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科技革命新一輪浪潮的興起,藝術的創新創造也獲得了新的契機,而在這方面,中國與世界具有同步性的特點。比如說人工智能在藝術圖像上的創造,虛擬顯示,全息影像帶來的嶄新的藝術感知。二維,三維乃至多維空間的交互構成的沉浸式體驗等等都將拓展審美新的領域。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審美文化新的期待。“只要我們想到青島曾經是電影這種最早的科技藝術和綜合藝術的溫床的時候,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在這座城市,能夠接納更多的甚至屬于未來形態的藝術。全球的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正在成為一個創新點,我們要緊緊的把握這個機遇。”范迪安說。
而在如何建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方面,范迪安認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齊頭并進是一個新的課題,這就需要構筑文化事業和產業內在關聯的新的業態,青島文化的發展,就緊緊把握了事業和產業的新的關聯,由此使我們特別期待在這里,能夠創造許多在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上的新的示范樣板。
“其實在青島,目前已經具備這樣一種土壤氣候,也有一個可能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樣板的案例,這就是在西海岸新區,由法國建筑師郎姆威爾設計一個西海藝術灣,將建筑園區與自然連為一體,將美術館,藝術家創作工作室和創意工坊等功能融為一體,由此打開藝術創作生產和藝術欣賞,藝術消費的疆界,這將是一種新的時尚生活的方式。我所在的中央美術學院未來校區也落戶在西海岸新區和西海藝術灣相毗鄰,我們都有信心,通過對時尚設計、海洋產品設計、海洋生活設計、科技藝術這些未來藝術形態的推動,在青島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藝術灣區。”范迪安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馬曉婷 張芝萌/文 王雷/圖、視頻)
責任編輯: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