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8日訊 今天下午,2020年度中國藝術城市影響力論壇暨2020年度藝術城市國際傳播力榜單發布同期舉行。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會長李力,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青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書記方勇,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首席專家劉志明,泛華集團董事長、中國市長協會小城市(鎮)發展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楊天舉,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毛元輝,創意中國產業聯盟發起人蘇彤,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深圳藝術學校校長黃啟成等領導和嘉賓出席論壇。
藝術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緊扣城市的文化特點、地域特點、文化定位,與會領導、專家、企業家、文旅行業代表相聚青島,以“藝術城市”為主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高峰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藝術產業實驗室主任劉彥平帶來主題題演講《2020 中國城市品牌指數報告》;泛華集團董事長楊天舉帶來主題演講《美麗產業育城中心創新發展模式》;創意中國產業聯盟發起人蘇彤帶來主題演講《藝創港 2049 計劃——青島"一帶一路"藝術教育未來 之城》;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帶來主題演講《城市文化形象國際傳播的新媒體技術應用策略》;華夏風物研究院執行院長趙學強帶來主題演講《華夏風物與城市文創》;源創匯國際文旅機構合伙人、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王威帶來主題演講《藝術IP再造 激活城市文旅產業發展》。
劉彥平在主題演講《2020 中國城市品牌指數報告》提出針對性建議:每個城市都應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夯實經濟發展韌性;加強城市品牌戰略規劃,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從市民、投資者、游客需求出發,統籌規劃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優化城市治理格局,提升基層治理韌性,特別是疫情以來,基層治理作為一道防火墻、作為一個應急鏈的建設非常重要;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構建城市軟實力,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品牌的靈魂、城市特色的來源,也是城市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之源。

劉彥平
楊天舉在《美麗產業育成中心創新發展模式》認為,研究美麗健康產業育成的中心思路,就是怎樣通過城市的影響力,創新設計文化,數字化,產業化,智能化,生態化;怎樣通過新理念,新領域,新空間,新使命創造新場景。構建新城市,以城市為載體,核心是四個要素,即文化、產業化、數字化、城鎮化“四化”如何高度融合。

楊天舉
蘇彤的主題演講《藝創港 2049 計劃——青島"一帶一路"藝術教育未來之城》設定了一個時間脈絡,從明年極具象征意義的2021到2049年,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特定符號,以此為象征。在全球藝術和創意產業人才發展,以及職業教育領域,形成一系列的創新作為著力。把青島這一個有著特色文藝氣質的城市,把它的特點彰顯出來作為一個依托。包括以西海岸時尚經濟帶為中心,整個全域青島,乃至膠州灣多點布局,藝創港基地,形成分布式產業集合。

蘇彤
張洪忠在主題演講《城市文化形象國際傳播的新媒體技術應用策略》中提到,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有三個特點,即看到很多簡單背后;平常的背后,需要高水平策劃;高流量的背后,要掌握傳播的技巧。很多短視頻只有七八秒長,卻一下成為網紅產品,“簡單”背后,一定有高水平策劃在支撐,而用年輕人的思維生產和制作短視頻,對于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張洪忠
趙學強在主題演講《華夏風物與城市文創》指出,未來的文創,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設計和制造,它一定是集合多產業、多行業、多個專家集群在一起共同做的事情。關乎科學、技術、美學、符號學、譜系學、跨文化的研究,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胸懷、更多人聚集在一起,來為這個時代做出創造未來的引領之物。

趙學強
王威在主題演講《藝術IP再造激活城市文旅產業發展》提出,一座城是一個文化IP,我們要創造城市獨有的記憶符號,經營城市也應像做企業和品牌一樣。什么是城市文化IP?是以文化為引擎、以產業為支撐,形成的共生合力。文化沒有支柱型產業發展不起來,城市不挖掘文化也是沒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文化IP一定是文化和產業緊密結合才能形成合力。

王威
城市記錄著人民的生活、承載著人民的感情、傳承著中華的文明。藝博會既是藝術載體,更是城市的專屬溫度。藝博會高峰論壇“百家爭鳴”,行業大V青島“論劍”,為藝術賦能城市發展,貢獻了真知灼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馬曉婷 張芝萌/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