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融控股公司揭牌、組建海洋集團、擬與央企組建基礎設施產業合資公司……今年以來,國信集團的戰略布局正加速從“想象力”轉化為“生產力”——
青島國信集團:重構產業的“破”與“立”

■“國信1號”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已進入“下半場”,既有傳統支柱產業轉型的壓力,又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時代重任。如何實現“穩”與“進”的平衡、處理好“立”與“破”的關系,于國企而言,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課題。
聚焦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匹配城市發展戰略的功能作用,青島國信集團確定了“黨建開局、戰略謀局、產業組局、改革破局”四步走戰略。
今年以來,國信集團通過資產的戰略性重組與結構性整合,理順與產業板塊權責關系,大膽破除制約企業發展的“圍墻”,進一步突出主業、聚焦實業,賦能構建“大產業”發展格局。
戰略執行,關鍵在人。圍繞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今年以來,一系列深化改革舉措在集團內次第展開,全力鍛造高素質“實干家”隊伍,激發全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月5日,青島國信產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揭牌;12月10日,青島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揭牌;近期,與央企共同組建的基礎設施產業合資公司已完成可行性研究論證……在牢固樹立“賽馬不相馬、靠業績比拼”的鮮明導向中,國信集團的戰略布局正加速從“想象力”轉化為“生產力”。
數據向好是更直觀的感受。2024年,國信集團資產總額1250億元,較年初增長8%;實現收入192億元,同比增長15%;利潤26.2億元,同比增長41%。
作為青島市唯一同時入圍國務院國資委“雙百”“科改”和省國資委“科改”試點的市直國企,國信集團以勇啃“硬骨頭”的精氣神進行大刀闊斧的國有資產重構,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配置國有資本,為“三年倍增”戰略目標達成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布局加速起勢
海洋正成為高質量發展戰略必爭之地,國內沿海地區紛紛加快海洋產業整合步伐,力圖在全國海洋經濟新一輪競合中卡位晉級。
今年以來,青島市委、市政府圍繞加快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11月13日,國務院批復《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突出了青島“現代海洋城市”的新定位。就在同一天,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提出加快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11月4日,經市委市政府同意,整合青島國信集團內部海洋板塊相關企業和資產,青島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組建;12月10日,集團正式揭牌。“青島正著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海洋集團要在這一發展大局中‘走在前、挑大梁’。”青島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集團將立足匹配青島海洋產業規劃布局,打造海洋產業投資發展平臺,發揮輻射帶動和投資引領作用,撬動和引領全市海洋產業發展。海洋集團肩負海洋產業做優做大做強的重任,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要加快資源整合和產業拓展的步伐,盡快實現產業破局。下一步,海洋集團將聚焦發揮“四個平臺”的核心功能,力爭成為創新型、外向型、鏈主型海洋產業投資運營集團。
最近,青島國信產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南下北上,對接優勢市場資源,為國信集團整體戰略的謀篇布局注入資本的“源頭活水”。
7月31日,產融上海公司啟幕,成為產融控股公司邁向市場開放前沿的重要一步。主動走進一線城市,加深與行業頭部機構的資源共享與產融協同,以金融活水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脈動。
12月初,產融控股公司獲得國內權威評級機構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給予的AAA級主體信用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比既定計劃提前50天獲評,這意味著公司在一年時間內就實現了從產融組建到資產重組再到AAA評級獲取的三級跨越。”該負責人稱,主體信用評級是對企業資產結構、運營能力、履約狀況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是衡量企業綜合實力與未來發展的標尺。產融公司取得AAA評級,將進一步助力集團拓寬融資渠道、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形成資金端與資產端良性循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蓄能。
產業為本,金融為器。目前,產融控股公司與中國國新、國泰君安等龍頭券商和機構搭建了超240億元基金集群,計劃到2030年前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不少于3個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進入四季度,膠州灣第二隧道項目迎來兩項重大進展。11月10日,黃島端陸域段北線隧道提前完成貫通。11月12日,北線主線隧道“深藍號”盾構機掘進超1000米。
作為世界海底道路隧道領域長度最長、建設規模最大、綜合施工難度最高的超級工程,二隧項目面臨投資大、工期緊、任務重、要求高等諸多挑戰。“國信集團擬以二隧項目為核心資產,與央企共同組建基礎設施產業合資公司,發揮央企在資金、資源配置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做強集團大基建產業。”青島國信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國信集團將發揮在重大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建設、運營”的經驗優勢,引入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實力雄厚且具有全產業鏈條整合能力的央企戰略投資人,打造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先鋒隊、基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者。目前,組建合資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完成。
膠州灣二隧項目對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促進膠州灣東西兩岸同城一體化發展、緩解交通壓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將提升膠東半島城市群整體競爭力。這也是國信集團戰略謀篇的重要板塊。作為國信集團運營管理基礎設施產業的重要載體,合資公司將以股東資源賦能管理輸出模式,打造“1+2+N”業務體系,即1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平臺、2大管理業務輸出、N個上下游產業鏈實體業務單元。合資公司將行業頭部央企“引進來”,發揮央企在資金、資源配置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助力二隧項目高質量建設。同時,堅定不移“走出去”,利用強大的央企背景和實力,積極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不斷拓展海外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推進國際化戰略實施,提升核心競爭力。

■膠州灣第二隧道項目作業現場。
資產重組聚力向“新”
事實上,無論是經略海洋、產融轉型還是央地合作,都是青島國信集團聚焦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匹配城市發展戰略,不斷開拓創新、增強發展活力的生動實踐。
在關鍵處落子,需要從全局上謀劃。于國企而言,就是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精準辨析國資國企改革方向,站在政治高度謀劃經濟工作,敢于在國有資本優化布局中找準定位、選準賽道。
當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國資國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有企業應變局、開新局,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國企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強化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充分挖掘、釋放要素創新配置潛能,積極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主力軍和先鋒隊作用。
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要求,建立和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運轉有效”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在系統分析了集團當前資產總量、價值、管理和運營水平現狀后,國信集團負責人認為,過去對資產的“加減法”動作已經行不通,必須敢于創新、破局求變,做優存量、做大增量。以集成創新的方式,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和構造,通過集團資產的戰略性重組與結構性整合“強總部”,理順集團與產業板塊權責關系,突出主業、聚焦實業,賦能構建“大產業”發展格局,實現產業鏈關鍵環節“優運營”,從而提升集團主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支撐集團戰略目標的實現。
海洋主業率先破局。作為青島市唯一一家將海洋產業作為第一主業的市屬企業,國信集團自2012年入局海洋產業至今,累計投資超過百億元,打造形成了“傳統養殖和深加工產業鏈”“以養殖工船為主體的垂直產業鏈”“海洋大健康產業鏈”三條海洋產業發展曲線。組建海洋集團正是青島國信集團著眼于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協同與強化,騰挪出更多資源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發展基礎看,海洋集團在規模實力、人才資源以及創新資源方面具備了扎實的發展底盤。從產業布局看,集團旗下藍谷公司養殖工船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開創了智慧漁業養殖新模式,引領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藥業公司作為中國首家海洋藥物生產企業,BG136項目已經順利通過臨床I期試驗,正在開啟臨床II期試驗,有望成為全球第17款、中國第3款海洋藥物;百洋股份擁有全國排名第一的羅非魚加工能力和全國頭部水產飼料研發生產能力;科技公司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字化實施能力。海洋集團的成立,將有效推動下屬公司形成發展合力,搭建起一二三產相互聯通融合的產業生態體系。從發展前景看,海洋集團將以現有海洋優勢資產為基礎,構建以“現代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航運物流”為支柱產業,以“海洋裝備和新材料”為培育產業,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為創新支撐的“3+2+2”產業架構。
“沒有創新,企業就沒有未來。”青島國信集團負責人認為,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海洋集團組建的一項核心功能,要讓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成為發展的最大增量。
在海洋集團未來發展中,一是共建生物醫藥研發平臺。加強與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股權合作,共同推進“藍色藥庫”創新行動。牽頭成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研發成果轉化基地。二是運營海洋裝備研發平臺。推進對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的受托管理,全面盤活海工院管理機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在開展重大裝備和項目研發及成果轉化方面迅速突破。實施研發激勵機制、成果轉化決策機制。三是搭建苗種轉化平臺。與藍色種業研究院共建種苗研發成果轉化平臺,推動聯合攻關、聯合轉化、共享成果,在科研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緊密合作。積極對接國際前沿技術,推動大黃魚、三文魚苗種培育研發,優化養殖技術指標。四是開發信息運營平臺。著眼于提高海洋數字化運營管理能力,依托國信科技研發團隊,開發實施養殖工船生產管理平臺、岸基綜合數字化平臺、營銷面客系統。推動百洋股份生產管理系統迭代升級。推動海洋醫藥領域ERP管理系統上線運行,搭建數字健康新模式。海洋集團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實現海洋資源整合集聚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產業投資運營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處于行業前列,海洋開放合作水平具備全國影響力。
如果說組建海洋集團是遵循了產業橫縱整合的線性思維,那么在整合金融與產業板塊優質資源基礎上設立產融控股公司,則是打破傳統的企業邊界束縛,借助數字化帶來的數據貫通性和價值互通性,形成與重點產業發展的“聯動效應”。
產融控股公司依托國信集團金融和產業布局優勢,聚焦海洋、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以“產業投資”為主體,以“牌照金融”和“產融服務”為兩翼,為青島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綜合服務。公司將深度整合金融牌照、產業基金、產業鏈布局等產融資源,對標淡馬錫,打造青島“深創投”,致力于建設市場化、專業化、創新型的千億級資產規模的產融控股集團。
如何實現產融共進的理想圖景?產融控股公司將進行“三步走”。第一步要做優產業投資,筑牢發展“基本盤”。定位于CVC產業資本,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優化產投策略,打造中長期布局兼顧、投資方式多樣的產業投資體系。第二步是做強牌照金融,用好發展“加速器”。打造“核心牌照+固收牌照”兩輪驅動、“資產依托+資金融通”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為產業投資和產融服務提供金融支撐。第三步是做大產融服務,強化發展“黏合劑”。以商業地產、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等產業載體為介質,加速優質核心客戶招引,以數智化服務實現客戶多元需求的精準匹配,做優做強供應鏈集成服務,做大做實產業支撐和配套服務矩陣,逐步構建綜合產融服務體系。
開放合作,蘊藏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多的發展潛力。
央地合作就是這樣的重要載體。目前,國信集團擬以二隧項目為核心資產,以“交叉持股、雙向混改”模式,引進央企戰略投資入股城市大基建項目。與央企組建基礎設施產業合資公司,不僅可以實現雙方資源、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有效整合,還可加速重大基礎設施產業要素在青島區域內的流動和配置,推動產業鏈完善延伸和全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從而促進青島重大基礎設施領域產業升級,構建具有青島特色的重大基礎設施產業體系,打造央地合作范本。

■青島國信海天中心外景
完善治理激發活力
一切戰略構想的實現,都基于執行層面能夠準確把握方向,并敢于大膽實踐。對國企來說,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些體制性因素外,關鍵在于激發企業中“人”的活力。
9月底,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要在“更廣、更深”上下功夫,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國信集團做到了謀劃在前、先行一步。去年末,集團進一步明確“黨建開局”,以黨建文化為引領,以“積健為雄”戰略研討確立的“三年倍增”為目標,通過優化組織架構,激發組織活力,為集團的高質量發展鑄魂領航。
今年2月,青島國信集團“篤信健行”黨建文化品牌正式發布,傳承“信”文化,展現“積健為雄”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決心魄力,用黨建凝心聚力,煥發創新活力,點燃全體員工心中干事創業的火。
7月,國信集團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全體起立、競爭上崗、轉換身份”,61名干部脫穎而出成為職業經理人。目前,集團干部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已進入實施階段。
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作為匹配整體改革布局的關鍵一步,在國信集團改革發展史上至關重要。這一制度改革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的原則,在全員績效考核的基礎上,采取以增量分享為主的中短期激勵,以及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跟投在內的中長期激勵,實施契約化管理和考核分配剛性兌現。
要防止只有制度,沒有動作,就必須清晰界定“退出”標準。根據國信集團《職業經理人管理辦法》,得分低于85%的,公司有權給予個人誡勉談話、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責令作出書面檢查、通報批評等形式的問責處理;得分低于80%的,公司有權單方面調減個人目標薪酬,或進行免職處理(退出崗位);得分低于70%的,視為不能勝任工作,公司有權單方面對個人進行免職處理、強制退出崗位。
這種“退出”標準,與用人制度、激勵制度共同構成了國企治理的核心。國信集團通過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相結合,用好雙重、多維度績效考核結果,在集團內部牢固樹立起“賽馬不相馬、靠業績比拼”的鮮明導向。目標清晰明確,要讓每個人都能夠忠誠履職,做到思想到位、行動到位、管理到位、結果到位,為集團“三年倍增”提供強有力支撐。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如今,在青島國信集團內部已經達成這樣的共識: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認同改革、支持改革、主動參與改革。在持續深化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青島國信實踐”中,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點燃新動能,助力青島在現代化強省建設中“打頭陣、當先鋒”。(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