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公布《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不同部門的各類公共安全視頻系統,解決各類系統“誰來統籌規劃、誰來出錢建設”,以及“誰來管、怎么管”等現實問題。
監控攝像頭廣泛應用在公共場所,為社會治安和治理保駕護航,但“建而不管”現象時有出現。調查發現,身邊一些公共場所的視頻監控存在設備損壞、權屬不清、涉嫌泄露隱私等問題,《條例》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普遍指導。
《條例》的出臺是保障公民隱私權的重要舉措。公共安全視頻系統的廣泛應用在維護社會治安、預防犯罪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無序的安裝和使用也給公民隱私權帶來了挑戰。據媒體報道,一些不法分子私自安裝攝像頭,甚至將視頻圖像隨意傳播,嚴重侵犯了他人隱私,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條例》明確禁止在民宿、學生宿舍、公共浴室和更衣室等隱私敏感區域安裝攝像頭,并建立備案、監督和舉報制度,確保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的合法合規運行。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善用技術方能實現社會治理效能最大化。一方面,技術的恰當應用可以大幅提升現代社會智能化治理的效率和精準度;另一方面,技術使用不當可能會侵犯個人隱私,破壞公序良俗。在推進公共安全視頻系統建設的過程中,相關單位要積極推動技術標準與法律規范同步迭代,嚴格規范技術使用標準,確保技術應用合法、合規、合理。
相關部門要進一步細化配套措施,如建立設備巡檢制度,明確損壞報修時限,設立專項維修基金;加強數據安全技術,防止數據在傳輸或者存儲過程中被非法訪問或者篡改;要加強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方合作,不斷優化和完善系統功能,把握好維護公共安全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平衡。
唯有在安全與權利、技術與倫理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真正成為守護公共利益的“智慧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