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鞠培霞
因為要聯系一個多年未見的國外朋友,筆者想打開之前有兩人信息往來的郵箱,卻發現因長久不使用,郵箱已經進不去了,跟朋友也無法再恢復聯系,心中充滿遺憾。
數字時代,我們的生活被各種數字信息所填滿,從社交媒體上的動態、照片,到個人創作的文檔、音樂,這些數字內容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承載著我們的情感、記憶與生活軌跡。由此,“數字遺產”這一概念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數字遺產具有獨特的價值。一方面,它具有情感價值。無論是記錄家庭聚會、朋友歡笑的文字,還是成長瞬間的照片和視頻,都無法用金錢衡量。比如,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用戶會分享與已故親人的聊天記錄,這些文字成為他們緬懷親人、寄托思念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數字遺產也可能具有經濟價值。比如一些擁有大量粉絲的自媒體賬號、有價值的數字資產等,都蘊含著一定的商業價值。
然而,當前數字遺產如何傳承卻面臨諸多困難。首先是法律層面的缺失。當前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數字遺產的法律界定和處理上仍存在空白。“數字遺產”雖然沒有實物形態,卻以數據形式存在,且有一定的經濟和情感價值,在繼承的問題上應當有明確“說法”。雖然我國《民法典》第127條指出,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明確規定時,應當依照這些規定執行。該條款明確了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但對“數字遺產”并沒有進行準確界定,對其繼承權也沒有予以明確。這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當用戶去世后,其數字遺產的處理往往陷入混亂。
其次,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數字遺產的傳承帶來挑戰。不同的數字平臺有不同的存儲格式和數據保護機制,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早期的數字內容可能因技術更新而無法讀取或訪問。此外,隱私保護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數字遺產中包含大量個人隱私信息,如何在傳承的同時保護好這些隱私,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更好地傳承數字遺產,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數字遺產的范圍、歸屬和繼承方式,為數字遺產的處理提供法律依據,以保護好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數字平臺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建立合理的數據存儲和轉移機制,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為數字遺產的傳承提供便利。同時,用戶自身也應增強數字遺產保護意識,定期備份重要的數字內容,并提前規劃好數字遺產的處理方式,如指定繼承人、設置訪問權限等。
數字遺產是數字時代留給我們的獨特財富,它不僅關乎個人的情感和記憶,也涉及到社會文化的傳承。重視數字遺產的價值,積極解決其傳承中面臨的問題,才能讓數字遺產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情感與記憶在數字世界中得以延續。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