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你想讓機器人來給自己養老嗎?最近,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了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項標準由中國牽頭制定,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行業要發展,先得有標準。從市場需求來看,養老機器人擁有巨大空間。近年來,全球范圍內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在此背景下,養老機器人作為一種新興技術手段,已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現實中,喂飯機器人、康養機器人、衛生護理機器人等開始被用于照顧失能老人。無須諱言,現有的養老機器人跟人們想象中的模樣還相差甚遠。但進入2025年之后,DeepSeek引領AI革命,讓人們看到了更多希望。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我們看到了穿著“大花襖”扭秧歌的機器人。技術革命所引領的創新,比我們想象得速度更快。而今,養老機器人的應用行業標準也開始落地。有人迫不及待地期待養老機器人中的“吉祥三寶”——保姆、保潔、保安。而且,從產業基礎來看,當前我國發展養老機器人已具備相當的條件。
對于老百姓來說,除去技術之外,最關心的話題還是價格。當下,市場上高端醫療機器人售價超百萬元。即便普通的能測血壓、血氧、血糖,可視頻通話、緊急求救的看護服務機器人,售價也超10萬元。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要想讓養老機器人走進尋常百姓家,必須要做的就是“把價格打下來”。當然,降價靠的不是什么“砍價能力”,而是要基于國際標準優化生產效率,降低技術成本,完善分層定價體系,讓價格更為合理。
另外,安全性能方面,也要防止養老機器人因技術故障,對老年人造成的身體傷害。在隱私保護上,要嚴格遵守數據安全法規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避免泄露個人敏感信息。在倫理層面,要適度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避免“技術取代親情”。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