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島城涌現文娛創意新空間,刷新城市文化公共界面
內容型生長:街區里的寶藏“小店”

■在三江里有一家以“Dawn and Ocean”之名開的一家小小店面,店里有黑膠唱片、廠牌周邊、藝術文創。 王 雷 攝
坐標青島,讓你感慨“要是住這兒就好了”的街區在哪里?
去新都心聽爵士樂,去臺東邂逅脫口秀,去上街里尋覓嘻哈文化,或是去香港花園體驗社區風格夜生活……隨著“小紅書”成為年輕人的旅行指南,越來越多的青島寶藏小店“藏”不住了。在爬山、趕海、挖蛤蜊等“經典款”文旅場景之外,內容型文化空間日漸成為新興消費的熱門品類。這些“小店”根植于社區之中,本地脫口秀、方言說唱、文史沙龍、療愈型戲劇、養成式偶像秀場、小眾打擊樂藝術節……玩法越是青島,越有知音循著小紅書挨戶尋來。
2023年至今的兩年間,“小店”這種內容型藝術空間在青島迅速崛起,它們一方面來自本地文化的滋養而萌生,同時也受到了大型演藝活動的催化,像是里院喜劇節、《脫口秀大會》第五季、“中國說唱巔峰對決”相繼落地青島,對本地單口喜劇業態帶來了顯著提升;詩歌節、FIRST影展主動放映、私人讀書會也帶動了學術型酒吧的人氣。得益于各個街區租金優惠、演出審批扶持,內容型空間的文化影響力也在日趨擴大。
起源于倫敦的“London Walks”近年來發展成“城市漫步”,看似隨性的游走邂逅背后是對城市文化的信心:人文底蘊、歷史風貌、生活質感,就藏在某個社區“小店”中。“小店”并非網紅店,“小店”主理人也不是“流量愛好者”,它倡導平價、親民,營造富有社區屬性的公共界面,主打自然萌生。內容型藝術空間將以最大的誠意獻給市民和游客,“小店”如春草,舉步即可抵達。

■22 世界音樂廳院內的打擊樂表演。 王 雷 攝
一曲爵士,鉤沉音樂史
晚8點,室外飄起細雨,薩克斯演奏家邢曉光和他的爵士三重奏登上了新都心“又見空間”的舞臺。
那晚氣氛不一樣,上海爵士樂手陳時雨帶著小號趕來,樂迷現場見證了兩地爵士音樂人之間的即興配合和切磋,旋律之間的呈遞、復現、纏繞愈加精彩。演出下半場,青島兩位爵士鋼琴家張雋豪、夏侯倩文加入演出,舞臺上瞬間變成了六人大樂隊,一場爵士樂狂歡延伸至午夜。
在中山路Punch House謝幕之后,青島“又見空間”和濟南“木房子”成為省內僅有的兩家爵士樂主題店。邢曉光既是音樂人也是音樂史愛好者,“爵士在青島出現的時間和青島開埠時間差不多,青島在國內和亞洲算是最早引入爵士樂的城市之一,略晚于上海。我們在青島市檔案館、1907光影俱樂部能找到上世紀初的青島爵士樂演出老照片,當時主要是歐洲樂手、東南亞樂手和上海來的巡演樂手。改革開放后,爵士樂重新發展,青島的老建筑、老街道與爵士樂同齡,我們的啤酒、建筑和音樂跟爵士樂有很多文化交集,組成了有機的音樂氛圍。”
剛剛結束了濟南演出,陳時雨冒雪趕到青島,就是為了體驗當地的爵士樂氛圍。“對爵士樂音樂人來說,到處歷練的好處很多。和不同的樂隊合作,從樂曲開始感覺就不一樣。有的樂手演奏比較公式化,有的樂手獨奏時會先來段即興,這就需要配合默契。”陳時雨說,“我學爵士就是因為它有創意,可以組合不同的音樂元素,很有意思。”
從紡織谷搬到新都心,主理人孫菲把“又見空間”定位為爵士樂主題酒吧。“一般人玩音樂,開始都喜歡流行、搖滾,到30歲之后自然而然開始聽布魯斯,慢慢就接觸到爵士了。來我們這兒的觀眾一部分是通過小紅書找過來的,有的是圖新鮮,也有真正懂爵士、欣賞水平高的專業觀眾。有些發燒友還會帶樂器來參加即興表演。”孫菲總結了新都心的優勢,“這里交通便利,房租便宜,尤其這種開放式開間非常有吸引力。預計兩年左右,這里會匯聚成規模的爵士樂迷。”
方言說唱,“野餛飩”之味
三江里,上街里頗有文藝范的巷子。去年,音樂人臧兆星發起了新興廠牌DAO(“Dawn and Ocean”,黎明之海)。作為廠牌線下空間,他在三江里以“Dawn and Ocean”之名開了一家小小的店面,店里有黑膠唱片、廠牌周邊、藝術文創。“我們還想在這里搞個小小的音樂現場,能容納15到20個人,給新音樂人一個展示的機會。只要他們有三首原創作品,哪怕表演15分鐘也行,主要是幫他們錄制影像,發到視頻平臺上。”臧兆星說。
臧兆星跟老城很有淵源,“我小時候住在沂水路,離三江里就五分鐘距離,還跟著家人去黃島路買菜。這里以前就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地方,生活氣息濃,大家過得挺融洽。現在,雖然街區樣子還在,但內核和以前不一樣了。”
在DAO周圍,主打黑膠文化的No.66超級音樂工廠、馬虎喜劇、22世紀音樂廳、青島曲藝社等構建了上街里文化生態。在老城區做一個時尚音樂小店,臧兆星參照了成都明堂唱片的案例,“明堂在成都玉林區有個線下店‘明堂士多’,店在街角,周圍都是生活區,住著很多本地人。他們做社區生意,店里有黑膠、酒、文創產品,就算有人不喜歡hiphop和音樂,進去喝口酒也能玩得開心。上街里以前是最市井、人最多的地方,希望以后有音樂人來青島,不管名氣大小,都能在這玩一玩,把這兒當成一個文化據點。”
Dawn and Ocean正在播放攬佬的《八方來財》,這位客家說唱歌手今年突然爆紅,也讓方言說唱再次回到了歌迷視野。DAO早先發布了一首《野餛飩》,鮮明的青島特色讓樂迷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覺得方言歌曲太土了,當時《挖蛤蜊》出現的時候被認為是搞笑歌曲,但現在看來,方言歌曲的本地味道更正、傳遞的文化信息更完整。《野餛飩》里有青島話的元素,從flow、唱腔到內容都有了迭代。”臧兆星強調,“我們成立廠牌的時候定了個主題,就是用音樂表達城市,城市也是我們個人的體現。只有站在青島、喊出青島,我們的音樂才更有價值。”
街區互聯,充實內容密度
2023年6月,上客喜劇臺東小劇場正式開業,首家扎根臺東的單口喜劇俱樂部正式亮相,這種150-200人左右的演藝新空間頓時俘獲了年輕觀眾。不到兩年,臺東已經成為脫口秀俱樂部必爭之地,摩脫喜劇、蛤蜊喜劇相繼落地,上客喜劇新店也拓展至李滄、西海岸。
“上客”主理人杜金嶺表示:“每天的客人一半是游客,一半是本地年輕人,大家原先來臺東的話可能就是吃、喝、玩,但是不知道怎么‘樂’。現在,大家的選擇足夠多了,各家也在拓展新店,讓藝人流動起來。”隨著喜劇廠牌落地,即興喜劇、漫才、Sketch等新品類紛紛涌現,耿師傅、刀刀、王粲等島城喜劇人也聚攏了不少粉絲,臺東的笑聲密度太高了。
就音樂氛圍而言,臺東也不遑多讓。先鋒爵士音樂人李增輝的工作室落地大悅城“汐空間”,同樣處于大悅城的Livehouse“DOWNTOWN”、音樂吧“谷底”、音樂廠牌“Rough”構建了豐富多元的音樂空間。從即興戲劇、偶像養成類演出、古琴音樂會到電子樂演出,臺東街區的“小店”憑借內容型生長形成了文化生態,聚集了國際藝術年展、青未社區、青年影展等品牌長期駐扎;喜劇俱樂部、音樂工作室、livehouse、獨立書店等業態通聯蔓延,孕育了生機勃勃的文藝生態圈。
位于江西路的“逗比特”則是香港花園一帶潮流青年的據點。創始人黃子文本身也是設計師、動漫愛好者,對逗比特的定位是社區友好型街頭文化“課堂”。在這個小小的空間里容納了黑膠、打碟、劍玉、卡牌、動漫等多個玩法,四年來,這里形成了“同學聚會”的同好氣氛。“店里有四個酒頭,有DJ搓碟,有個小角落可以freestyle,周邊人各干各的。我們歡迎新人加入,這個店設計的社交范圍不超過一米二,周圍的談話會影響到新人,很自然就融入氛圍去了。”黃子文說,“社區原生性文化在這里慢慢生長,得經過多年的培養才能成型,我們也不會打擾周邊,這個店最大的開銷就是隔音。”
逗比特不是江西路街區的個例,其周邊有島城知名廠牌Largo咖啡、音樂廠牌“貳樓”以及一大批火塘酒吧,主攻年輕人群的小店在江西路街區構建了活躍的內容鏈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