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外求學到歸國報效、從邊疆支邊到學科拓荒、從臨床創新到科研攻堅,她以醫者仁心詮釋科技報國情懷、用科技創新填補醫學空白,在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道路上書寫了新時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讓我們把視線聚焦到這位扎根醫療科技前沿的女性工作者——青島市三八紅旗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整復外科主任趙海光。
科技創新填補空白,敢為人先破難題
在比利時魯汶大學訪學的時候,趙海光就把“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面對海外優厚的待遇與先進的科研條件,她毅然選擇回國,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等頂尖平臺深耕臨床與科研。
2021年,懷著反哺家鄉的赤子之心,趙海光作為青島市衛生健康骨干人才引進至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面對整復外科從零起步的挑戰,她帶領團隊僅用兩年時間創建起了病理性瘢痕特色專科,讓3000余名本地患者告別了赴京滬求醫的歷史。其主導的血管疾病微創美容治療技術更吸引全國乃至歐美患者慕名而來,顯著提升了青島醫療的國際影響力。
期間,趙海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取得突破成果。例如,針對青島患者高發的瘢痕疙瘩頑疾,趙海光帶領團隊開展“瘢痕序貫治療”技術體系,注重創面修復后功能與美學重建,顯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將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深度融合,與全國瘢痕領域知名專家共同制定《中國瘢痕疙瘩治療臨床指南》、《瘢痕早期治療全國專家共識》等指南與共識。回到青島后,她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重大基礎研究等課題,帶領團隊開展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3項,科研經費達500余萬元。發表高水平論文50余篇,申報專利10余項,實現科研價值與社會效益雙贏。
在血管醫學領域,趙海光率先建立全國首個血管美容專科,開創了微創技術治療脈管畸形、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新模式,以“門診治療、創傷微小、費用可控”的特點惠及萬千患者。通過與中國科學院醫工所、南京大學等院所的跨學科合作,她在創面修復新材料研發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醫療科技成果轉化樹立了標桿。
醫教研融合促發展,薪火相傳育英才
在上海,趙海光在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承擔教學任務,獲得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專項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回到山東,她又繼續擔任了山東大學醫學院、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始終將人才培養視為己任。她創新“臨床-科研-人文”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培養了百余名醫學人才,其中留學生占比達30%。
在國際舞臺,趙海光推動成立“中埃瘢痕治療與科研協作聯盟”,搭建起跨國學術交流平臺。作為美國靜脈學會、激光醫學與外科學會委員,她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主題演講,將中國經驗推向世界,彰顯了中國醫療科技的全球貢獻。
大愛無疆服務基層,躬身力行顯擔當。2014年,趙海光曾主動請纓赴云南祥云縣支邊。在彩云之南的崇山峻嶺間,她帶領醫療隊走遍偏遠村寨,為5000余名群眾義診。面對因面部血管畸形飽受歧視的白族少女,她不僅實施精準微創治療,更通過心理疏導幫助女孩重拾自信。援建期間,她為當地醫院組建醫學美容部,培養技術骨干12名,真正實現了“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現在,在青島,趙海光會定期組織“醫療美容質控基層行”,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深入社區開展健康科普講座百余場,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百姓聽得懂、用得上的“健康寶典”。作為九三學社社員,她還積極參政議政,助推青島醫療美容行業健康發展。
“醫學創新的終極目標,是讓更多患者受益。”
從“上海交通大學優秀博士生”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從“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繼教分會副會長”到“青島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趙海光用實干贏得業界認可。面對榮譽,她始終保持著科技工作者的清醒:“醫學創新的終極目標,是讓更多患者受益。”
如今,她正帶領團隊攻關“人工智能輔助瘢痕預測系統”,探索醫工交叉新領域;牽頭制定《血管性疾病微創美容治療技術規范》,推動行業標準升級;籌建“銀發醫美研究中心”,響應國家發展銀發經濟號召……正如她常說的:“科技工作者的價值,在于用創新解決真問題,用仁術溫暖千萬家。”她也是這么做的。
在醫學科技的高峰上,趙海光以女性特有的堅韌與細膩,在瘢痕修復的“生命畫卷”上精雕細琢,在血管醫學的“微觀世界”里開拓創新。她用實際行動證明:當科技報國的理想與醫者仁心的情懷相遇,定能綻放出最動人的時代芳華。
責任編輯: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