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關于“好房子”的話題激發起人們的新期待。
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好房子”一詞,提出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住建部部長表示,近期正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并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其中一項內容就是把住宅的層高標準提高到不低于3米。這一系列信號,傳遞出城市有機更新進入新階段,更加注重提高居住品質,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美好。
建設“好房子”并不容易,要有好標準,需要好設計、好材料,還需要有好的建造技術,是一個關涉甚廣的系統工程,需要盡快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全方位深化“好房子”建設和管理體系。
其實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在建設“好房子”方面已不遺余力開展探索。青島在2024年先后出臺兩批優化居住用地供應和規劃管理的措施,從室內挑空空間、戶屬空中花園、封閉式陽臺、首層架空層、下沉空間等9個方面加強規劃支持,引導房地產企業打造滿足居民需求的“好房子”。
風物長宜放眼量。城市有機更新,建設“好房子”是第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不僅要強配套,還要優服務。住建部2023年發布“四好”建設標準,即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在關注城區物理空間改造升級的同時,也強調要補齊市民關注的城市治理短板。現實生活中,小區的車位分配管理合不合理、公共收益是否公開透明等社區服務問題,經常是居民關注的熱點,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指數。居民的房子“好”了、環境美了,小區的物業服務、社區的綜合治理等也要跟上,盡力解決居民在社區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憂心事。
民以居為安。住進好房子,生活在好小區、好社區,共同建設好城區,寄托著人民群眾美好的生活期盼,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對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增強城市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所有城市建設者、管理者奮力推進,把群眾的夢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