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覺得住在樓上樓下就像陌生人,現在有了‘鄰里幫幫團’,大家變親近了。”畢大姐感慨道。在市北區浮山新區街道同安路社區,有一支由76名志愿者組成的“鄰里幫幫團”隊伍,正用“善鄰”“親鄰”“伴鄰”“友鄰”四小隊聯動機制,編織起基層治理的“幸福網”,讓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部署在社區落地生根。
“浮山后四小區香山苑4號樓一戶老人獨居在家,行動不便,生活和安全情況社區一直很掛心,在工作時間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探訪,但是工作時間之外老人有點啥事兒需要幫忙咋辦?隔壁的臧大姐是個熱心腸,我們就拜托她每天敲門問需,有啥需要幫忙的就立即跟社區聯系,后來發現效果不錯,就把這個模式推廣了。”談到“鄰里幫幫團”的起源,浮山新區街道同安路社區黨委書記王雪艷如是說。
“樓上水管突然漏水,樓下電路跳閘,兩家老人急得直哭。”善鄰小隊薛娣回憶起那場讓她印象深刻的糾紛調解,如今已成為經典案例。當時隊員們帶著維修師傅挨家走訪,用“放大鏡看細節”的方式梳理出幾處潛在隱患,最終促成雙方子女達成一致意見。這種“坐在小板凳上聽民聲、帶著工具箱解難題”的調解模式,已成功化解十余起鄰里糾紛。
“小畢幫我買了好幾次飯,真是熱心!”八十多歲的趙奶奶說。社區在工作中發現低齡老人和高齡老人的需求差異明顯,低齡老人通常身體較好,有參與社會的意愿,而高齡老人更需要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社區創新了“低齡老人助力高齡老人”的志愿服務機制,旨在促進社區互助,提升老人生活質量,讓70歲以下老人成為“服務儲戶”,通過服務時長兌換代購、陪診等養老服務。
伴鄰小隊的“愛心探訪車”總是載著滿滿的故事。八十多歲的秦奶奶獨自照顧重度殘疾的女兒,生活不便,伴鄰小隊常常探訪提供暖心服務,從幫忙退休認證到幫她修理電燈、晾衣桿,一次又一次溫暖了她們的心。“我們不僅送米面糧油,更要讓老人感受到‘被需要’的價值。”社區黨委書記王雪艷表示。據統計,鄰里幫幫團已開展“四個一”關愛行動(一次親情陪伴、一次送餐到家、一次幫助就醫等),惠及特殊群體一百余人次。(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欒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