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青島,田間地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踏入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的萬畝藍莓基地,一顆顆飽滿多汁的藍莓綴滿枝頭,宛若晶瑩剔透的藍寶石,讓人垂涎欲滴。走進平度市古峴鎮的香椿種植基地,一排排香椿樹已“吐”出嫩芽,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村民們忙碌地穿梭其間采摘著頭茬春芽,搶“鮮”供應“春天第一香”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
這個春季,源自鄉野田間的青島“土特產”,正加速變身為一個個“搶手貨”,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小小“土特產”,大有可為。
一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在“特”字上謀出路。一方水土養一方味,茂盛的果樹林、肥沃的菜園里,藏著青島這片土地上獨有的美食風味。深藏鄉土的美味,想要闖出市場,深耕特色化、差異化是必然選擇。清甜爽口的膠州大白菜、果香馥郁的馬連莊甜瓜、色澤鮮艷的店埠胡蘿卜……可以說,每一個聲名遠播的青島“土特產”背后,都有著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發展之路。
把“土特產”做大做強,產品過硬是前提,打響品牌是關鍵。酒香也怕巷子深,農產品種類繁多,在找準路子、突出特色的同時,也要著力把特色資源轉化為好品牌。近些年,青島圍繞農業品牌化建設,持續做大“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出王哥莊大饅頭、嶗山茶、黃島藍莓等一批在全國影響力大、市場占有率高的農產品品牌2.2萬余個,其中,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4個,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
當一方鄉土成為一系列叫得響的品牌“香飄四方”,便能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活力和潛力。目前,“青島農品”帶動農產品市場交易額突破千億元大關。
二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在“新”字上尋突破。歷經千年歲月,膠州大白菜始終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不僅經久不衰,還火出了圈,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大白菜品牌,遠銷美歐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幫嫩薄、汁乳白、纖維細、味鮮美”,膠州大白菜好吃,固然與當地的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科技創新的賦能。膠州聚集了膠研、和豐、東茂等多家大白菜育種企業,突破傳統育種方式,開啟了膠州大白菜的新賽道,不僅高產還能穩產,不僅口味佳還營養全。此外,依托中國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當地建成了膠州大白菜科技小院,在土壤優化、肥料施用、病害防治、精準灌溉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與傳統農產品相比,借力科技手段,青島的“新”土特產也在快速獲得消費者的關注。以墨瑞鱈為例,通過實現百萬尾級別的規模化全人工繁育,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墨瑞鱈,如今成了萊西特產,年產值最高可達到320公斤,不僅是當地傳統淡水魚養殖的延伸,還成為“新”的土特產,擦亮了鄉土特色的金字招牌。
三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在“鏈”字上下功夫。一份份“土特產”,既凝聚著無法割舍的鄉愁,也映照著廣闊的消費市場,讓“土特產”成為“致富果”,就需要用跳出土特產看“土特產”的視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從種藍莓賣藍莓到生產藍莓汁、藍莓果醬,在西海岸新區,全區藍莓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值超40億元;從種櫻桃到采摘櫻桃,再到舉辦櫻桃節打造休閑觀光、生態旅游,作為青島重要的櫻桃采摘地,楊家山里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萬元;從種茶到直播賣茶,再到品香茗、用茶膳、賞茶藝等各類非遺文化體驗活動開發,一杯嶗山茶品牌價值現已躍升至17.58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葉”。
挖掘“特”的核心,立足“新”的業態,找準“產”的方向,一粒種子、一個果子、一顆蔬菜,也能繪就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撐起增收致富的大民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于君怡)
責任編輯: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