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最近,杭州某中學初三學生張瀟冉的作文《舊軌還鄉》,感動了萬千網友。這篇文章由該中學語文教師王楊軍分享在自己運營的自媒體賬號“語文山水”上,目前點贊數已超百萬次,相關話題也沖上微博熱搜。
“火車一路向北,窗外景色從南方的溫婉漸變為北方的遼闊”“鐵軌銹成了記憶里的虛線,故鄉洇成了底片上的殘影”……這篇作文的確動人,如同網友所言,“文中無一字寫鄉愁,卻句句不離鄉愁。”
好的文章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據報道,這位中學生故鄉在內蒙古,她雖出生在杭州,但心中一直念著那個有草原的地方,想的是“我爸騎馬超級帥”。她平時就喜歡寫作,關于這篇作文,她說沒有什么特別的構思,只是如實記述了寒假回鄉途中看到的情景和感悟。一同乘坐火車的爺孫二人的互動觸動了她,她就記錄下來。她的語文老師說,正是這份“真實”打動了他,然后發出來打動了萬千網友。
有人評價說,這篇作文是“對模板和套路的超越”。就當下而言,這是很高的評價了。只要你留意過一些學生的作文,就會發現模板和套路滿天飛。尤其是在AI普及的今天,寫作正在嚴重套路化。為了得到高分,個別老師甚至鼓勵學生按照套路寫作文。有的還會讓學生在考試前背過幾篇不同類型的范文,然后在考試時稍加改變,進行套用。這種應試和投機思維,或許能讓學生快速提高分數,但也可能導致學生因生搬硬套而寫跑題,考出低分。不過有一點是很確定的——這種思維會扼殺學生寫作的樂趣。
寫作的根本在于表達自己,是“我手寫我心”。發乎情,訴諸筆,才能寫出好文章,否則就會成為負擔。
不過,對待這篇《舊軌還鄉》也應有理性的態度。謹防“神作”“天才”之類過分的贊譽,造成對這位中學生的捧殺。如果認真分析這篇文章的話,你會發現這是一篇精心打磨出來的文章,幾乎每個句子都非常講究。“講究”并非缺點,但這顯然不是一篇隨性之作。如果說,這是“順便交了個寒假作業”,那要么是謙虛,要么是“舉重若輕”了。
互聯網時代,有一種趨勢特別明顯,就是一旦發現某個熱點,全網都會一擁而上,事情也往往在過度曝光中走樣。這里并沒有質疑《舊軌還鄉》的意思,只是想說應保持一分理性和淡定,盡量在討論中學生作文的框架內來談論這種現象。在給優秀作文鼓掌、喝彩的同時,多反省一下語文教學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這或許才是我們應有的姿態。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