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區移風店鎮臨近大沽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國內外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姜波是一名隨著“移風蔬菜”共同成長的金牌蔬菜經紀人。1988年,她初中畢業開始種菜以來,有著寫筆記的習慣。2003年之前,筆記是以種植技術、播種記錄、購買農資記錄為主的種菜日記。2004年以后筆記是以各地蔬菜批發商求購信息、電話、物流運輸信息為主的賣菜日記,其中不乏“互聯網幫助了我”“第一次去鎮上飯店吃飯”等有趣的往事。經過20年,訂書釘的鐵銹也已沁入日記發硬泛黃的紙張。重讀這幾十本日記,往事的畫面躍然紙上:從菜價低、賣菜難,到田間收菜、地頭數錢,菜農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姜波不斷探索引種高價值蔬菜讓菜農共富之路越走越寬。
姜波(攝影:陳小川)
賣菜往事
送蘿卜去市場“選美”
姜波是土生土長的即墨移風店人,1988年她初中畢業,考中專時以一分之差落榜。之后,她跟著父母種菜,結婚后跟著丈夫種菜,其間還養過3年豬。1999年建起蔬菜大棚,正式成為一名職業農民。
20多年前,農產品供銷信息不對稱,小商販到地頭收菜,價低量小。而菜農為了賣個好價,自己開著拖拉機去萊西批發市場賣菜。“去一趟批發市場就是一天一宿。早晨起床去菜地拔蘿卜、洗蘿卜、裝車,吃過晚飯出發去萊西批發市場。晚上七八點鐘,批發商開始選蘿卜、給價,選中了就去過磅,再送到批發商檔口,卸車裝袋。菜農在批發市場睡一宿,第二天早晨6點才能拿到錢。一趟能拉1200多斤,一畝地的蘿卜得跑十多趟批發市場才能賣完。” 姜波回憶道,菜農們笑稱去批發市場賣蘿卜就像是送蘿卜去“選美”,沒有蟲眼、沒有疤、彎度不超過一厘米的達到出口標準的蘿卜才好賣。
“有一年蘿卜行情差,沒有商販收,我打聽有咸菜廠一分錢一斤收蘿卜。我和愛人裝了一三輪車3000斤,給咸菜廠送去,一車蘿卜給了30元。后來送的人多了,我們送第二趟的時候,一車蘿卜只給15元。那時候就想著,要是有批發商能來地頭收菜多好,菜農就不用起早貪晚,也不用再賤賣了。”姜波說。
觸網首單
兩分錢一斤蘿卜賣到一毛八
2003年,姜波種了二畝地杠69西紅柿,當時的杠69西紅柿只結3穗果,熟得快、軟得早,好吃,但不耐放,無法長途運輸,批發商不收。菜農便騎著自行車帶著百余斤西紅柿去趕集,或者走街串巷賣。“二畝地一萬多斤,根本賣不完,我看著西紅柿就煩躁,導致胃部不適,去市里醫院看病,醫生說需要做胃鏡,排號要一周,我就住在妹妹家。”姜波說,妹妹帶著她去逛街,眼不見西紅柿心也不煩躁了,胃病就好了。“當時妹妹讓我買臺電腦,她說互聯網很神奇,想知道啥,去百度一搜就知道答案。我便借了2000元,讓妹妹去電子信息城給我買回一臺。” 這時,姜波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
“我輸入西紅柿,出現種植技術、品種、病蟲害防治等信息, 后來發現還有供求信息。我在中國農產品信息網注冊會員,把村里的信息寫上:大量供應白蘿卜,品種白玉春,面積100畝,每天供應一萬斤;大量供應大白菜……”姜波說,沒過多久,第一單買賣就找上門了。
一天晚上姜波從菜地回家,接到一位臺灣批發商的電話,要收白蘿卜批發到臺灣的高雄和臺北,一周發四個集裝箱。姜波興奮地說:“我們這有,出貨標準我們也懂,‘選美蘿卜’嘛。”第二天,姜波委托妹妹去找這位批發商面談后,妹妹興奮地說:“姐姐,人家真是大客戶,不是騙人的。”幾日后,這位批發商來移風店實地考察,姜波很實誠地說:“我給你代收吧,一斤代收費一毛,其他的費用如蘿卜錢、包裝、冷庫、運輸費用等實報實銷。”批發商當即付給姜波5000元定金,說:“收吧,收多少要多少。”就這樣,當年二分錢一斤都沒人要的白蘿卜,被姜波賣到一毛八,一口氣發了十多個集裝箱近50萬斤。從此,姜波走上蔬菜經紀人的道路。
2003年姜波用電腦發蔬菜供應信息。(受訪者供圖)
嘗到甜頭
國內外批發商紛至沓來
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一樓展廳有一臺巴掌大的數碼相機,這是姜波2004年花260元買的,當時每次只能存2張照片。她拍完照片就從地頭跑回家,把照片傳上互聯網,在那個“有圖有真相”的年代,慕名而來的蔬菜批發商越來越多。“那時候多數是貿易公司和加工廠聯系我,收完蘿卜,收大頭菜,還有大蔥和土豆,客戶遍布日本、韓國、新加坡。國內南京、江門、成都等地的批發商也紛至沓來……”姜波說。
2005年秋天,蘿卜行情很差,白蘿卜都扔在地頭沒人收。恰好,大連一家食品廠通過網站信息找到了姜波,實地考察后想要收購,談好價錢八分一斤。食品廠負責人表示需要挑直徑在6.5厘米以上個頭的,方便機械去皮。姜波說,沒問題,加二分。就這樣,沒人要的白蘿卜,被姜波一毛一斤賣出去了。姜波說,當時收蘿卜的場景很壯觀,馬路兩邊堆滿了蘿卜,每天拉走七八萬斤。那個秋天,移風店的蘿卜賣空了。
姜波嘗到甜頭后,想繼續學習互聯網知識。她在青島農經網上看到信息園地有培訓通知,便發了封郵件:“我是農民,想學習互聯網知識,用互聯網知識帶動農民賣菜致富。”后來即墨農業農村局找到姜波,邀請她去培訓。姜波愛人便騎自行車把她送到移風店鎮,她坐車到即墨汽車站,再轉乘公交車到農校聽課。從此,只要一有培訓課,姜波就去參加,學習農業技術,學習農產品銷售。
組合作社
高峰時股東數量182戶
移風店的蘿卜、大頭菜、白菜等賣得都很好,唯獨西紅柿,批發商來看了之后直搖頭。那時的西紅柿由于品種原因,皮軟,成熟后容易爛,沒法長途運輸。批發商給姜波介紹了一家北京種子公司,對方要求50畝起售。姜波把菜農召集起來,一呼百應,菜農說:“我們相信你,你叫俺種啥就種啥。”但是這次改種并不成功,西紅柿收獲后,批發商來看完后又是直搖頭:“這個品種的西紅柿一塊錢一斤很好賣,品相好的‘選美西紅柿’能賣到1.5元一斤,但是你們這些看著不漂亮。”種子公司則表示,菜農管理技術沒跟上,需綜合施肥,不然只長大果去了,顏色和口感跟不上。
隨后,姜波去壽光繼續找西紅柿品種,并明確要求種子公司派技術員指導菜農種植。面對同樣是50畝起售的要求,這次姜波租了一輛大巴車把菜農都拉到壽光,大家看到先進的種植技術,大開眼界。整地、下種、點花、抹茬等每個環節,都在技術員指導下開展。那些原來種玉米小麥的農戶也學會了蔬菜種植管理方法。此后,每次引入新的種子和技術,姜波便把大家召集起來,請技術員給大家上課,講授種植與病蟲害預防方法。久而久之,菜農跟姜波說:“不如順帶給我們捎點農資吧。”
2008年,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姜波擔任理事長,實現聯系農戶、種苗、農資、技術和銷售的統一,方便農戶抱團發展。“我提議成立合作社時,大家直接給了我218個戶口本。但當時沒法登記那么多的股東數量,便減到106戶。后來2015年增加至182戶,目前是138戶。 ”
隨著西紅柿引種成功,有的農戶一天能摘1000公斤,行情好的時候批發商紛紛搶購。在規模效益帶動下,移風店鎮20多個村4000多家農戶成為職業菜農。周邊村民紛紛開始建大棚,6萬畝菜地,大棚占了近1萬畝。農產品經紀人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菜農田間賣菜、地頭收錢的愿望實現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我國所有制形式、社會治理方式、社會分工和產業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主要包括民營企業、中介組織、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他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支正在蓬勃發展、充滿創新活力的積極力量,具有智力密集、專業優勢突出等特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姜波2018年當選山東省人大代表,在引領菜農致富方面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近來,姜波引種翡翠黃瓜,批發商地頭收貨價10元一斤;引種草莓西紅柿,地頭收貨價15-20元一斤,高附加值蔬菜讓菜農的致富路越走越寬。(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 記者 陳小川)
責任編輯: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