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鞠培霞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源自上古時代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的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古代有放紙鳶、打秋千、蹴鞠、斗雞、鏤雞子、走馬等游春娛樂活動。
清明節大約源自周代,最早只是一種節氣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由于寒食、上巳、清明三個節日日期相近,從唐代開始,上巳和寒食的活動逐漸融入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在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祭祀節日,每到這個時節,許多人從四面八方返鄉祭祖、追思故人,表達“思時之敬”。清明祭祀掃墓,即是緬懷祖先、敬獻哀思的重要載體,也是飲水思源、敬畏生命的文化表達。其時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天清地明,萬物更新。人們在掃墓之余,還可暢游山野田間,在踏青賞春中感悟萬物的輪回,明白生命的真諦。可以說,清明節掃墓,既是對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對生者的啟迪和激勵,這是清明節獨具的人文魅力,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命哲學。
作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雖然歲時流轉、習俗流變,但清明所承載的情感和寓意,歷經兩千余年依然不衰。當下的清明時節,踏青掃墓之外,還有放風箏、簪柳枝、撐會船、吃青團等系列民俗活動。其中,清明節吃雞蛋習俗,印象最深刻,小時候經濟條件比較差,每到清明時節,家里大人才會煮上一些雞蛋,給平時很少見葷腥的孩子補補身體。實際上,這一習俗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古人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種顏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們就爭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后可以免除病痛或孕育生子。在今天,文化展演、非遺市集等更多儀式感滿滿的文化習俗活動,讓人們在體驗多彩生活的同時,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滿儀式感的文化活動,可以讓平常的日子不平凡,為生活增添詩意,而這也正是傳統節日的意義所在。
不僅如此,發軔于歷史深處,承載著情感表達的清明習俗,還在新時代被注入新的元素,呈現新的姿態。比如,隔屏追思遙拜先祖,用更安全、更環保的文明祭掃、綠色殯葬,把“煙火清明”變成“低碳清明”。清明節成為緬懷先烈事跡、傳承英烈精神的重要節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進烈士陵園、紀念場所,崇敬感念英烈的同時,汲取克服困難、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讓祭掃形式更綠色,內涵更豐富,以清明節為契機,感受生命價值、傳承先人精神,這正是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的目的所在。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