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如今,人們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哪兒哪兒都是攝像頭”。那么攝像頭應該怎么裝?個人隱私和信息權益該如何保護?自4月1日起,《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正式施行,給攝像頭的規范使用“立好了規矩”。
無論在醫院、車站、商場,還是在小區樓下、鄰居門口,攝像頭都越來越常見。作為一種現代科技手段,安裝攝像頭對于加強安保防控、處置突發事件等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過度安裝”“數據濫用”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年來,“酒店房間查出針孔攝像頭”“物業擅自曝光電梯監控內容”等新聞不絕于耳。剃須刀、洗面奶、音響、打火機、鑰匙扣、眼鏡、手表等,都能成為針孔攝像頭的偽裝,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對攝像頭的使用,已到了必須嚴加管理的時候。此前,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雖然也涉及攝像頭,但一些規定并不明確。本次出臺的新規,是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對公共場所視頻圖像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等各環節,做出了明確規定,填補了諸多法律空白,相當于給攝像頭套上了法律的“籠頭”。
新規劃出了公共攝像頭使用的“紅線區域”,有利于從源頭上遏制偷拍等行為。比如,新規明確,旅館客房、飯店包間、學生宿舍、公共浴室、哺乳室、試衣間等空間內部,都屬“紅線區域”。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單位或個人,應加強日常管理和檢查,一旦發現有攝像頭,就要立即報告公安機關處理。這就消除了“不舉報不追究”的模糊地帶。而且,對于賓館、民宿裝攝像頭的偷拍問題,過去是有偷拍行為才能處罰,現在是只要裝了就能罰。今后,商家不能再以“我不知情”“我只是裝了沒有拍”之類借口來卸責了。
新規明確,家門口的攝像頭不是想裝就能裝,不能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合法權益,安裝前最好征得鄰居的同意或對鄰居進行善意提醒,安裝時應精心選擇安裝位置并調整角度,確保拍攝范圍僅限于自家門口必要區域,避免涉及鄰居住宅內部、窗戶等私人空間。從中可以看出,不侵犯他人隱私,是個人安裝攝像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新規無疑令人期待,但也應看到,在執行層面需留意一些問題。比如,隨著技術飛速發展,AI已可以通過步態識別、熱力圖分析等手段,來規避面部特征采集。互聯網時代,個人隱私和信息權益保護是系統工程。新規實施只是第一步,相關部門應積極推進,將規定落到實處。公眾也應積極參與進來,該維權的維權,該舉報的舉報。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