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青島市民紛紛走出家門,與滿城春色撞個滿懷。與往年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市民不再追逐熱門景點,轉而青睞“家門口”的休閑——或攜家帶口漫步濱海綠道,或呼朋引伴赴山間公園野餐露營,在熟悉的城市里尋找久違的春色。
漫步青島街頭,“百般紅紫斗芳菲”的公園景觀,正是“公園城市”建設結出的碩果。近年來,青島大力推進“公園城市”規劃建設,打造出眾多口袋公園、山頭公園和主題公園,成為市民游客享受慢節奏生活的絕佳去處。不管是親子陪伴、健身鍛煉還是文化體驗,這些星羅棋布的綠色空間,以多樣的功能和魅力,承托起市民游客滿滿的生態幸福感。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據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青島市各類公園已達966個,其中城市公園330個、口袋公園622個、森林公園14個。2025年,青島市將常態化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新建城市綠道30公里,建設口袋公園50個,實現“千里綠道”“千園之城”目標。
城市有機更新,“拆墻透綠”深入推進,曾經被圍墻阻隔的綠色資源逐步向市民敞開懷抱,拓展了城市綠色空間,讓“城在園中、園在城里”的愿景漸成現實。美中不足的是,一些不文明行為仍然存在,有市民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留言,反映他們周邊有一些公共綠地被鐵絲網圈起、被私人圈占,市民望“綠”興嘆;還有一些開放公園,因為人流量較大,環境衛生問題沒能及時處理。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要讓“公園城市”建設更上層樓,要在“利民”和“提質”兩個維度持續發力:在“利民”方面,建議建立多級聯動機制,發動社區網格員、物業公司、轄區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新格局,讓綠色空間人人共享;在“提質”方面,里里外外修整,為城市提升顏值,建議在傳統管護基礎上積極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高水平的智能管護,例如上海世紀公園的無人機巡檢、機器人智能安防等創新實踐,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樣本。
綠色城市全民共建,生態福祉人人共享。“公園城市”建設尤其需要每個人都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參與,既要文明游園、愛護設施,也要勇于勸阻各種毀綠損綠的不文明行為。“共治共享”理念越是深入人心,“推窗見綠”的美好愿景越能成為“出門即享”的幸福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