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境72米高的孔子像下,耳畔《論語》誦讀聲交織回響;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五千年前的八角星紋彩陶豆在玻璃展柜中與數字投影重疊。這一刻,歷史不再是沉睡的標本,而是鮮活的重現。連日來,觀海新聞記者跟隨“行走黃河”采訪團走訪了尼山圣境、魯源村以及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文旅創新的探索正在齊魯大地上演。
在厚重的中華文明星河中,山東是最亮的星群之一。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將黃河下游的文明史推至六千年前,那些出土的紅陶獸形壺、鏤雕旋紋象牙梳,不僅是先民的生活器具,更是“禮”的雛形。來時路,未了情,在大汶口遺址博物館2100平方米的展廳里,400余件出土文物講述著古人擇水而居的智慧。“展廳由淺入深,全面地介紹了遺址的發掘成果和歷史價值,生動再現大汶口先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習俗。”大汶口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助理付秀麗介紹。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與儒家文化穿越千年,在今天依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作為孔子的誕生地、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濟寧曲阜已成為很多中國人心目中的圣地,也成為眾多外國人探尋中國文化密碼必打卡的一站。從“老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到“新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游客絡繹不絕。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更向全球展示著古老的東方智慧。
在今天,科技成為文明的新標志。各大文旅場所都在嘗試利用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新形態、新表達,傳承和創造中式美學的意蘊,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熱”起來。當科技成為講述文化的新途徑,這種古今文明的隔空對話,恰恰成為孔子“溫故而知新”的時代注解。
尼山圣境的《金聲玉振》大型禮樂盛典,就是利用現代技術和藝術,講述文化故事的典型。400平方米LED屏幕,8臺激光投影機,300部舞臺燈光,2條貫穿劇場的直線滑軌,1個國內首部可升降雙側翻轉機械舞臺,360度全景視覺、環繞立體聲效,極致還原古代春秋時期的讀書及生活場景;在大汶口遺址博物館,可以通過MR游戲體驗考古發掘,VR展館打破時空限制,呈現360度全景式線上展覽。
文化和旅游之所以緊密相連,根植于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崇與敬意。也正因此,研學游正在成為新的流行。從單向度“參觀”到全方位的“沉浸”,場景化、體驗式的研學,讓文化不再是被遠觀的遺產,而是可參與、可體驗、可攜帶的生活元素。
步入位于尼山腳下的魯源村,我們仿佛穿越回春秋時期,踏著孔子的腳步來一場精神溯源。以圣人圣跡為根,以明禮生活為綱,在這里既能看到老者品茶、女子刺繡、少年編制手工等生活場景,也可以同古人松下對弈,或習文或學禮。“我們致力于打造一個集大文化、大旅游、大教育于一體的產業融合創新示范區,重點發展文化交流、旅游演藝、研學修學、文創開發、教育培訓等產業。”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君毅介紹,今年5月1日,園區將整體對外開放。
從大汶口的陶器紋路到尼山圣境的數字光影,再到魯源村的沉浸體驗,古老文化正以新的面貌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返場”。在文化之“守”中尋找文旅之“創”的源頭活水,文旅才能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國鈺)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