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下課鈴響起,嶗山區(qū)嶗發(fā)小學的學生們歡快地來到操場和教學樓間的活動場地,跳房子、踢毽子、打沙包……玩得不亦樂乎。
近年來,嶗山區(qū)牢固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行動,著力打造具有嶗山特色的多元化、一體化體教融合模式,在全區(qū)中小學大興體育之風。今年,嶗山區(qū)還將“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寫入該區(qū)教育體育工作要點,通過不斷豐富的校園體育活動,鼓勵青少年走出教室、走進陽光,全方位激發(fā)他們的運動熱情。
2小時的活動時間如何保障?孩子們的課堂外生活感受如何?連日來,記者走進嶗山區(qū)部分中小學校實地采訪和體驗。
活動內容更豐富
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體育品牌
“我最喜歡和小伙伴們比賽跳繩了,一開始我只能跳十幾個,現(xiàn)在一分鐘我可以跳90多個了!”見到嶗發(fā)小學二年級學生姜岳彤時,她正在和小伙伴們練習花樣跳繩,小臉紅撲撲的,額頭上還冒出了一層汗珠。
這個學期開始,嶗發(fā)小學的課表又有了新變化:除了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的30分鐘大課間以及每天一節(jié)的體育課,課間時間也由原來的10分鐘延長至15分鐘。
“多了5分鐘,上廁所再也不用匆匆忙忙了,而且每個課間都可以玩不同的小游戲,可有意思了。”五年級學生劉芳銘說。
青島日報記者在嶗發(fā)小學看到,空地以及操場上,都有老師們精心繪制的“地面游戲圖”,學生們可以三五成群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游戲區(qū),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們的課間時光快樂“加倍”。“在大課間的活動設置上,除了啦啦操、廣播操和跑步,我們還借助軟式趣味游戲道具,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特點設置了跨欄、運球、折返跑等內容,讓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運動、玩耍。”嶗發(fā)小學副校長常迎春告訴記者。
在麥島小學,課間活動同樣精彩紛呈,除了傳統(tǒng)的跑步、眼睛保健操外,該校還開展“領操員選拔活動”“跳繩、仰臥起坐達優(yōu)達標賽”“集體長繩賽”“趣味運動會”等,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的運動興趣。“目前,我們對各個班級的活動內容沒有做統(tǒng)一要求。課間時間,有的班級會開展跳繩、踢毽子活動,有的學生還會自己設計小游戲,只要大家能動起來、出出汗、放松身心,我們都予以鼓勵和支持。”麥島小學副校長毛德潔說。
一直以來,嶗山區(qū)充分尊重學生的多元化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與形式。各中小學上午和下午分別安排一次30分鐘的大課間,繩操、武術、音樂體育運動會等特色體育活動紛紛被引入校園。新學期,嶗山區(qū)還為同學們送上“健康大禮包”,將原本的課間時間延長了5分鐘。與此同時,鼓勵各學校結合自身特色和學生需求,開發(fā)多樣化的體育校本課程,全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體育品牌。
在中韓小學的帆船課上,同學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推舵、拉舵。借助陸地模擬器,同學們仿佛置身海浪翻涌的大海之中。嶗山區(qū)帆船隊總教練、中韓小學政教處主任姜振向記者介紹,該校面向一至六年級學生每周分別開設一節(jié)帆船特色課,通過“理論+模擬”的形式,讓學生們了解帆船知識和帆船文化,掌握綁帆、裝船等帆船航行的基本技能。“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也會發(fā)掘一些‘好苗子’,集中訓練,鼓勵他們將愛好轉化為一技之長。”中韓小學帆船隊自2007年建隊以來,連續(xù)多年獲得青島市“市長杯”帆船賽、青島市帆船錦標賽、青島市帆船公開賽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共有21名隊員代表青島市參加國際帆船交流比賽,共取得全國金牌1枚、山東省金牌32枚。
硬件設施更完善
累計新建改擴建28個體育場館
“注意保持節(jié)奏,跟上前面的同學……”在嶗山區(qū)實驗學校的課后游泳社團,學生們頭戴泳帽、身著泳衣,在教練的帶領下進行系統(tǒng)性訓練。
近年來,嶗山區(qū)各中小學不僅嚴格落實體育課、大課間等要求,還在校內課后服務時間開設體育、藝術、科技等社團,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各類業(yè)余興趣活動中,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現(xiàn)在我們的體育類社團特別受學生們歡迎。就拿游泳社團為例,這個學期就有近200人報名參加。”嶗山區(qū)實驗學校小學部副校長王俊向記者介紹,目前,該校已開設田徑運動隊、籃球隊、足球隊、啦啦操、射箭等社團,各類社團堅持長期、科學訓練,并與知名俱樂部合作,梯隊建設日臻完善,學生體育技能逐年提高。
課間延長、綜合體育活動時間的增加,對學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嶗山區(qū)設立了青少年校園足球發(fā)展、體育隊伍重點打造、學校游泳館建設以及體育競賽等專項資金,每年投入近3000萬元。累計新建、改擴建體育場館28個,為12所學校配備游泳館。在師資方面,為各學校配足配齊體育教師,選聘體育教師、教練員、退役運動員260余名。同時,加強與社會體育組織合作,鼓勵體育協(xié)會、俱樂部進校園,外聘教練200余人,包括足球、乒乓球、籃球、排球、武術、羽毛球、輪滑等近20個項目。
近日,嶗山區(qū)還為轄區(qū)各學校配備了智慧體測設備,“信息化+體育”的融合模式,讓嶗山區(qū)的體育發(fā)展格局有了新面貌。
“各就各位,預備,開始……”日前,在山東頭學校操場上,初一年級學生們正在進行50米短跑項目的測試,同步進行的,還有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跳遠等項目。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測試的考官,不再是體育老師,而是每個測試項目旁一臺臺智慧體測設備。只需刷臉后,按設備給出口令進行測試,便可以精準快速地知曉各項成績信息。“智慧化設備的助力不僅減輕了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還能在課后時間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們訓練。”山東頭學校副校長張延君向記者介紹,智慧體測設備不僅體育課上可以用,也可以在課后隨時為學生們測試,實時獲取訓練數(shù)據(jù),這種靈活的測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自主參加體育訓練。此外,該系統(tǒng)還能在后臺生成訓練報告,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小程序后臺了解每位學生的測試成績,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練習。
為了提升體育教學和體育訓練的智慧化水平,3月以來,嶗山區(qū)陸續(xù)在各所小學、初中操場建設了智慧體測系統(tǒng),目前,可測試項目主要以中小學體測內容為主,在實現(xiàn)全區(qū)智慧體側全普及的同時,推進全區(qū)體育課向智慧化、信息化過渡,促進各學校向智慧化體育校園轉型。
“體育鍛煉要從小抓起,體育鍛煉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鏡’就少一些。”嶗山區(qū)教育和體育局體衛(wèi)藝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嶗山區(qū)將扎實推動“大興體育之風 創(chuàng)新體育之舉”體質健康提升工作,持續(xù)深化體教融合,以“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為工作抓手,不斷豐富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讓每一名孩子從中受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責任編輯: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