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課文也能拍成短劇嗎?B站Up主“來看蘇吧”用5個月時間,證明了這種可行性。在這里,中學語文的課文被改編為19部短劇,以現代視角詮釋了課本里的“意難平”,收獲了近3000萬的播放量。
把課文拍成短劇,顯然是一種巧思。一方面,語文課本作為幾代人共同的記憶,很容易鏈接起人們的感受,從而引發共情。另一方面,能夠入選課本的文章,大多具有經典性,比那些粗制濫造的劇本強多了。而且,課本的題材也相對比較豐富,涵蓋了親情、成長、哲思等。可以說,課本是一座巨大的“寶庫”,當它被有心的短劇人發現,多重價值也凸顯出來。
不過,也要看到,想以新的方式打開課本這座“寶庫”,可能也并不容易。因為大家對課文實在太熟悉了,而“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要想真正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就必須賦予其新的內涵,以當下的視角重新進行詮釋,這樣才有可能給人們帶來驚喜。這也是一個“二次創作”的過程。
“來看蘇吧”的“二創”是非常用心的。比如,在短劇《背影》中,叛逆少女對酗酒父親的嫌棄,最終被火車站臺上一聲“爸,別去買橘子了”擊碎——少女主動拍下與父親的合照,讓朱自清筆下那個“攀爬月臺買橘子的笨拙背影”,化作父女和解的注腳。在短劇《項脊軒志》中,拆遷勸解員蘇蘇與獨居老人的對峙,因一枚珍藏多年的蝴蝶發卡而逆轉。當老人搬離舊居時,一只蝴蝶翩然落在他胸口,恰如歸有光筆下“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傷情感懷……這樣的改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正所謂“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如此切中人心,難怪其能走紅。
近年來,短劇迅速發展,逐漸擺脫野蠻生長的狀態,向精品化演進。特別是今年以來,廣電總局提出了“跟著短劇看經典”創作計劃,明確將短劇與經典聯系起來。可以說,將課文改編為短劇,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印證了短劇完全可以“短而不淺”,并在傳播中不斷凸顯價值。
精品化的短劇,離不開專業化的團隊 。比如,“來看蘇吧”團隊就不是臨時組建的“草臺班子”。團隊中有編劇獨立創作劇本,然后再與內容主管一次次打磨。每一期短劇的攝制組固定組合為編導、攝像、制片各一人,也有專門的演員。有一定實力的班底,精益求精的打磨,再加上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對傳播生態的準確把握,才能讓產品持續爆火。
課文遇上短劇所發生的“化學反應”,給我們帶來了啟示:那些能持續引發關注的產品,從來都不是單純套路的產物。隨著短劇題材越來越豐富,制作越來越精良,它也將更加直指人心,更好地為時代寫下生動注腳。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