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怡蓉(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學生)
前段時間,一則武漢某菜市場要求女攤販不超過45歲、男攤販不超過50歲的消息,引起了網民的普遍吐槽。有誰能想到,傳說中的職場天花板,竟然落到了底層商戶的頭上。雖然該菜市場被及時整頓,但仍有網友感慨:“超過35歲在企業被內卷,超過50歲在菜市場被內卷。”言語間的調侃透著心酸與無奈,背后折射的是社會大齡就業的困局。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大齡勞動者易失業、難再就業問題突出。為什么大齡就業者容易被就業市場排擠、拋棄?原因有三:一是大齡就業者相對于年輕就業者來說,體力、精力、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齡就業者一般家庭負擔重,顧慮多,精力分散。另外,年齡越大,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越慢,思維模式容易固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發展,就容易被邊緣化。二是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使收益最大化。40至50歲的大齡失業者,相對二十多的年輕人,普遍待遇要求偏高,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三是行業的年齡歧視現象。大齡失業者較難找工作不一定是因為戶籍、技能、學歷原因,可能純粹就是因為為其年齡。
但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勞動者大齡化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該如何改善大齡就業困難的現象呢?首先,從大齡就業者自身來說,要明確自身定位,把自己放在整個社會中分析自身職業優勢,制定未來規劃,不停學習新知識,提升自身素質和技能。其次,企業可以適當放寬年齡限制,充分利用大齡就業者所具備的豐富經驗和扎實的專業能力。再者,政府可以加強就業機制的監督,同時進一步完善退休制度和失業保障制度,為大齡就業者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