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楊女士近日給早報熱線打來電話訴說自己的煩惱:“我一個人把兒子養大,兒子也很孝順聽話,但自從兒子結婚后,兒媳婦總想讓兒子跟我作對”……
老人不肯放手“擠進”孩子的生活
楊女士說,在兒子還上小學的時候她就離婚了,自己一個人把孩子帶大,一直沒有再婚。自從兒子結婚有了孩子后,她就過來幫忙照看孩子,搬來和兒子媳婦一起住。她和媳婦都是比較強勢的人,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發生爭執,兒子平時總是站在自己一邊,這讓兒媳婦很生氣,特別是兒子平時遇到事都是第一時間找她商量,這讓兒媳婦醋意大發。有一次兩口子吵架,媳婦說兒子是個“媽寶男”,沒有主心骨。楊女士對此感覺挺委屈,自己為了兒子一家可以說是任勞任怨,連兒子的內衣內褲都是她幫著洗,卻賺不出兒媳婦一句感謝的話,還把她當成個多余的外人。
“媽寶男”多被替代性成長
老公是個“媽寶男”,婆媳關系究竟該如何處理?國家心理咨詢師、青島市婦聯家庭教育志愿者盛建平認為,不管是“媽寶男”還是“媽寶女”其本質都是沒有發展出和自己年齡相對應的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的關照和關注太多,很多的時候被替代性成長,缺少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媽寶男”問題的核心表現是邊界不清,這個邊界包括“媽寶男”和媽媽雙方,比如說楊女士的兒子,他和母親同時存在邊界不清的問題,邊界不清導致家庭結構錯位與混亂,使家庭成員感覺在這個結構中不舒服,甚至想逃離這種家庭結構。
專家建議
當心家庭問題會“遺傳”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家族有可能幾代之間都會出現相同的家庭問題,比如說‘媽寶男’現象,如果在這一代,楊女士的兒子、媳婦以及孩子之間建立不起穩定的等邊三角形,那么有可能楊女士的孫子也會成為 ‘媽寶男’,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楊女士的兒子離開了自己現有的家庭位置,固著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且是漂移在媽媽的身邊,這就會導致兒媳婦和小孫子之間產生過于緊密的依賴關系,導致第二代‘媽寶男’產生,所以說家族問題有些是代際遺傳的。 ”在盛建平看來,不管是“媽寶男”還是“媽寶女”,其實都是結婚沒有成家,在形式上結婚了,在心理上沒有很好的完成和原生的分離,導致新家庭也無法建設好。
家庭成員要找準各自位置
盛建平建議,楊女士的兒子要從原生家庭中往前走,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搭建新家庭,為孩子創設一個支撐。楊女士要回到自己原有家庭的位置,即便自己離婚多年,但還是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作為楊女士的兒媳婦,要有意識和耐心守好自己女主人的位置,不要輕易退出自己的位置,更不能被情緒左右,這是兩個家庭的問題,也是新家庭建立的一個特殊階段,要溫柔而堅定地站好自己的位置。楊女士要明白,自己只是新家庭的一個支撐,而不是新家庭的主要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相信一家人是有愛的,只是愛有時候錯位了。(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