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開車超速會被罰,這早已是常識。那么,開車太慢該不該罰呢?最近,多地關于治理“龜速車”的消息引發關注:上海已在城市高架道路上使用無人機巡航查處“龜速車”,成都交警也在試點“龜速車”治理系統。
什么是“龜速車”?字面意思是像烏龜一樣慢慢悠悠行駛的車輛,其實主要指的是在道路通行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行駛速度明顯低于正常水平的車輛。
“龜速車”會明顯降低道路通行效率。很多駕駛員都有過類似的感受。正如網友所言,“‘龜速車’簡直就是‘移動的路障’,有時只要遇上兩三輛‘龜速車’,快速路就會變成‘慢速路’,搞得人心態要爆炸。”有研究表明,當車輛行駛速度每降低10千米/小時,道路通行能力就會下降約15%,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龜速車”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開慢車雖然可以預防自己撞向別人,但難以避免別人撞向自己。在滾滾車流中,“龜速車”會導致后面的車輛頻繁變道、剎車,從而增加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在高速路上更是如此,假如后面是一輛大車,這樣的撞擊更可能帶來生命危險。所以,治理“龜速車”的消息一出,人們紛紛拍手稱快。
具體分析,開車“龜速”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開車時分心,比如打電話、發微信等,有的甚至刷視頻、玩游戲。這顯然違反了交通法規,應該予以處罰。比如,成都交警就會對“龜速車”進行視頻回溯,若存在開車玩手機等違法行為,駕駛人將被罰款100元,駕駛證記3分。不過也要看到,確實有一些“龜速”行為是因為司機屬于“新手上路”。對這種情況,交警還是應該以提示為主。
針對不同情況,處理起來應該有所區分,體現執法的寬嚴相濟。而這就牽扯到了取證問題。因為,開車玩手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假如司機看到交警在前面,很可能就會把手機收起來。上海使用警用無人機懸停取證,在上游取證、下游攔截等做法,目前已收到了一定實效,值得借鑒。
治理“龜速車”,處罰不是目的,應該讓人們從駕校開始,就要了解“龜速”駕駛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不少人認為“低速駕駛就意味著安全”,這其實是對安全駕駛的一種誤讀,維持速度適中才是安全駕駛的關鍵;也應不斷優化道路設計,增加引導標識、提醒標識等,想方設法幫駕駛員全程保持注意力。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