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芯”疾行
20年磨礪,海信摸索出了芯片行業的“道道”,“重裝上陣”下正向爆發點逼近

俯瞰海信全球研發中心。
■記者手記
核心技術的突破從來不是坦途,但核心技術的突破也從來不是華山一條路。要抵達目的地,不同的企業,依托各自的特點,總是可以闖出不同的路徑。
集成電路產業涵蓋設計、芯片制造、封裝與測試、裝備與材料和EDA等多個領域。不同環節的突破其實都有價值,特別是在國家布局和引導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區域等四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區的當下,青島的電子信息產業要終結“缺芯少面”,在關注芯片制造的同時,海信從設計端發力,也不失為“曲線救國”的一個選擇。
同時,海信“信芯”的故事,又一次告訴人們一個樸素的真理,技術的突破絕非一朝一夕,成功一定屬于那些耐得住寂寞、敢于投入、敢于堅持、甚至敢于失敗的企業。
重整旗鼓的海信信芯并沒有讓人們等太久。
“恭喜信芯微電子團隊。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月12日,一年一度消費狂歡后的第一天,雖然朋友圈已被企業的“雙11”戰績刷屏,但姜建德的這條消息還是迅速“出圈”了。就在前一天,他出任總經理的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超高清顯示驅動系列化芯片開發及應用項目,入圍了2020年度青島科學技術獎建議授獎名單。
這已經是姜建德近來官宣的第三個重磅好消息。
今年8月,姜建德在朋友圈官宣“首個baby順產”,海信第4代超高清畫質芯片回片,僅用一個半小時就成功點亮疊屏電視;9月,高端電機芯片回片,姜建德再次“發圈”為團隊感到驕傲,“我們信芯微連續三款芯片一個小時點亮并量產ready”?!罢Z音芯片也會在年底出來?!苯ǖ抡f。
與海信很多干部低調的風格不同,姜建德喜歡分享團隊成長的點滴。一方面是個人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深知,不論對集團內部還是外界,公司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2019年6月,海信重整芯片業務,將原有信芯研發團隊,此前收購的東芝電視芯片研發團隊以及宏祐圖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團隊和業務整合后,成立了信芯微。當時,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便是,新公司能不能真正把海信的芯片產業做起來,讓“信芯”不再只是停留在之前的技術桂冠上。
一年多過去,經過磨合,“信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疾行。這一次,它有信心跨越從技術到產業,到2025年與光通信一道,為海信集團貢獻超過160億元集成電路產業收入。
未來無法預測,但信芯一路走來的故事,讓我們有理由對它充滿信心。歷經20年磨練,信芯或許已經逼近爆發的臨界點。
生死攸關的事業
做芯片,海信的眼光是超前的。
它不僅是青島最早涉足芯片的企業之一,即便在全國家電行業,也是先行者。
上世紀90年代末,顯像管因為技術進步大幅降價,彩電行業陷入價格戰。一向痛恨低價競爭的海信想通過自己開發芯片,提升產品競爭力,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沼。
“不掌握芯片技術,就沒有定義產品的能力。”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在今天,沒有人會覺得這句話是危言聳聽。但在那時,很多人卻覺得這是在“小題大做”。不僅外界有不理解的聲音,而且連內部也有不少人反對。當時,海信曾召開專題會,探討研發芯片的可能。有人認為,在不冒險的時候仍然可以賺錢,大可不必押上家底做虛無縹緲的事;有人說,芯片研發周期性強,技術要求高,海信沒有技術儲備。
但海信還是毅然決定要“賭一把”。彼時,掌握著核心技術的日韓家電企業已經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海信知道未來芯片的開發和應用一定將關乎中國企業的生死存亡。也正是因為始終抱著這種信念,后來盡管經歷了很多波折和困難,海信的芯片板塊始終被保留著。
1999年,海信集團集成電路項目籌備組成立。2000年,海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誕生。巧合的是,同年,國務院出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這一此后被俗稱為“18號文”的政策,被視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式進入商業化發展的標志。就這樣,海信也融入了迅猛發展的產業大潮中。
權衡多種因素,海信選擇了專門提升畫質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作為第一個產品。在研發團隊看來,海信做芯片必須要考慮到整機優勢,這個項目一旦完成,就可以參與技術的高層次競爭。
鍛造“內行”
芯片行業不相信奇跡。
集成電路行業門檻極高,是真正“制造業皇冠上的那顆明珠”。不論設計、制造還是封裝測試,都需要極高的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在這個行業,高投入未必一定意味著高回報。其他行業經常能聽到的“超車”故事,在這個行業也沒有那么容易發生。
決定做芯片之初,海信不是沒有聽到過這些說法。但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要從一個“外行”變為“內行”有多難。
第一款產品的開發,海信就用了4年時間。
2001年,確定了數字視頻處理芯片這個方向后,平均年齡不到29歲的研發團隊便開始行動起來。但很快,他們就被難住了。芯片作為一種超精密電子元器件,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中,就能包含上千萬乃至幾十億個晶體管,此外還有電阻、電容等元件。芯片設計不同于簡單編程,不僅是要建立高效的流程跑通電路,還要將制造、整機應用等環節納入設計環節考慮。該怎么做,團隊當時簡直是“十萬個不知道”。
所以,當2005年產品研發成功,中國首款電視視頻畫質處理芯片被命名為“信芯”時,海信上下的興奮可想而知。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技術突破,而是意味著,他們敲開了芯片行業的大門。
此后,海信又開發出國內首款多媒體網絡數字電視SoC芯片、國內首款4K 120Hz超高清畫質引擎芯片、第二代和第三代超高清畫質引擎芯片。目前,8K AI畫質引擎芯片正在研發中。隨著一款又一款產品推出,海信也逐漸被鍛造為合格的“行內人”。
摸到“門道”,便敢試著邁出更大步子。
首枚芯片發布10年后,海信終于實現了首筆對外銷售。一位廣州客戶向海信采購了4K超高清畫質引擎。做芯片之初的另一個目標逐漸變為現實——不僅要自用,還希望更多其他企業使用。
后者比前者顯然要難得多。同為家電行業競爭對手,憑什么用你海信的芯片?“同樣的價格,性能更優;同樣的性能,價格更低?!敝芎窠‘斈耆缡强偨Y。
對一個初出茅廬的芯片企業,這很難。不是只對海信難,這是行業另一個殘酷的“定律”。
在芯片領域,很多企業并不是輸在“從0到1”,而是倒在“從1到N”的路上。產品開發出來,其實只是成功了一半。新研發的芯片通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必須“邊用邊改進”,通過大量應用不斷改進、提升產品性能。但市場不會放著成熟的產品不用,而甘愿做企業創新的“小白鼠”。海思芯片能夠成功,很關鍵就在于華為自家手機的鼎力支持。如果當年華為沒有頂住市場壓力,堅持在多代手機上使用首款自主研發的四核處理器K3V2,便沒有后來麒麟芯片的成功。
隨后,海信找到了第二個客戶、第三個客戶……雖然銷售規模還不大,但市場對產品日益認可。從一個產品到一個產業,海信有了最基本的積累。
團隊,還是團隊
海信決心全面發力。
2019年信芯微成立,加速芯片產業布局。
顯示領域全線出擊。顯示芯片市場龐大,應用終端包括電視、電腦、商用會議大屏、醫療影像設備以及手機、平板電腦等一切顯示產品。超高清顯示的迅速發展還將加劇市場對顯示芯片的需求。從高清到全高清,再到超高清顯示,海信形成了完整的全系列芯片產品。8月7日,海信第4代畫質芯片已回片,并成功點亮疊屏電視,將廣泛應用于超高清電視、商業顯示等多領域。
海信還將從畫質芯片這個小分支向驅動芯片等更核心的領域擴展,確保在顯示技術上掌握更大話語權。目前顯示控制和畫質芯片年出貨超過3000萬顆,TV顯示驅動TCON芯片占有率領先。
智能化大潮襲來,家電也加速向智能方向進化。海信也在物聯網、智能應用SoC芯片等領域布局,低功耗射頻芯片、低功耗控制器和語音識別、視覺識別芯片等均是重點項目。隨著技術積累,海信目標也指向智能電視的SoC芯片。
重新出發后,“信芯”的技術團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壯大。2020年,信芯微團隊規模從成立時的80余人迅速擴大至近200人?!皵U招”還在繼續。“明年要再增加近100人。”信芯微副總經理肖龍光說。
信芯微還將“導師帶徒”模式引入了公司人才培養機制。今年8月,一批剛入職的新工程師都參加了一場難忘的“拜師儀式”。公司為每位新員工都配備了一名“導師”,指導他們學習及工作。
信芯微要竭力避免“青黃不接”。
如果說“信芯”過去20年走過什么“彎路”,可能就是技術力量的培養和儲備。從2005年首顆畫質芯片誕生到2015年超高清畫質引擎芯片誕生,中間10年是海信的“蟄伏”期。團隊波動是導致“信芯”按下“暫停鍵”的重要原因。這也讓海信看清楚了集成電路行業的“道道”——擁有一支有經驗的技術團隊就是成功的最好“捷徑”?!坝绕涫呛诵募夹g,工程師都是靠一個個成功的項目來錘煉,都是靠時間和經驗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由量變產生質變?!毙埞鈱Υ松钣懈杏|。
變化正在發生。近日,在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主辦的2020第十五屆“中國芯”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上,海信視像自主研發的第三代Hi-View Pro超高清畫質引擎芯片榮獲“優秀技術創新產品”大獎, 海信是中國電視行業唯一獲得“中國芯”大獎的企業。11月初,海信面向新型顯示行業應用的核心芯片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入選2020年度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將通過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優化畫質算法,升級核心IP,研發支持疊屏、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打破DDR3等高速IP依賴進口的現狀,可廣泛應用于超高清電視、商業顯示、醫療等領域的超高清4K和8K顯示核心芯片,將填補國內新型顯示行業畫質處理芯片領域的空白。
“第一年,我們完成了團隊融合、產品過渡。從明年起,就要全面發力了。明年,會看到我們更多芯片產品出來?!苯ǖ伦孕艥M滿地說。
據透露,未來兩年,海信將加推6款畫質和AI芯片,自主畫質芯片應用率將超過90%。今年,海信將正式量產4K 120Hz疊屏定制芯片;2021年,海信還將量產8K 120Hz畫質處理芯片、AI SoC 智能語音芯片、AI 視覺SoC芯片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