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文玩字畫網絡競拍,每天升值4%,今天買明天賣,除去中間費用一天凈賺1.5%。”這并不是什么發家致富的好門路,而是精心設計的“投資”陷阱。最近,媒體報道了這種新騙術。
“文玩字畫競拍”看似文人雅事,但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大有問題。其運作方式是:一開始,參與者在平臺上購買“文玩字畫”,第二天再通過平臺賣出,不需要收貨和發貨就能賺差價。平臺方還鼓勵參與者介紹親戚朋友加入,不僅可以拿提成,介紹的人多了,還能一路升級,拿更高的提成。但隨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參與者發現一些“古玩字畫”變得不好賣了,有時需要自己兜底。后來,當參與者要求平臺將自己名下賣不出去的字畫寄過來時,平臺不僅不發貨,干脆失聯了……
這是典型的“龐氏騙局”。騙子的盈利模式,就是利用新加入者的資金,支付早期參與者的收益,制造盈利的假象,最終讓參與者血本無歸。從我國刑法對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定義也能看到,在所謂“投資”過程中,“文玩字畫”根本沒有出現,帶有鮮明的傳銷色彩。只不過這種傳銷模式,跟傳統的傳銷有明顯的區別。
近年來,“文玩字畫”成為騙子活躍的重災區,常常瞄準老年人群體。老年人通常自主支配退休金或積蓄,普遍重視保值,但金融知識有限,易被 “低風險、高回報”的虛假承諾吸引。騙子以“藝術投資”“高雅愛好”為噱頭,將騙局包裝成 “高端社交”或“文化傳承”,容易俘獲老年人的心。而且,文玩字畫市場一直存在監管力度不足、交易規則不明晰等問題。騙子容易實施詐騙行為,然后逃避責任。比如,騙子會通過偽造證書、視頻等方式,將贗品包裝成“名家真跡”,先通過售假割一波“韭菜”。然后,再騙取老年人信息,一步一步設套,掏空其養老錢。
要防范“文玩字畫”騙局,首先要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真正的文化收藏是一種興趣驅動,而非一夜暴富的工具。那些珍稀的文玩字畫,大多通過拍賣公司、權威機構流通,極少通過街頭推銷、電話營銷或網絡低價兜售。生活中若遇到 “白菜價名家真跡”“祖傳藏品急出手”等話術,大概率就是碰到騙子了。
子女也應多一點耐心和陪伴,幫父母筑牢心理防線;也可以跟老人約定設立 “決策冷靜期”,凡涉及萬元以上的文玩消費,需與子女視頻溝通后再決定。社區也應加強針對老年人的反詐教育。另外,在老年人手機上開啟 “國家反詐中心”APP預警功能,攔截詐騙電話和短信。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