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至5月25日,2025年度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將正式開考。隨著近年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持續火熱,社會工作者這一職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其中,高級社會工作師作為社會工作職業評價資格中的最高層級,無疑是業內翹楚。據統計,青島市目前有11名高級社會工作師,鐘翠翠便是其中之一。自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至今,她始終堅守在社會工作服務一線。從關愛“一老一小”到幫扶新就業群體,從創新社區治理到賦能社區工作者成長……12年來,鐘翠翠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如今,作為高級社會工作師,她在做深做精社會工作服務的同時,也在致力于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發展。
鐘翠翠(右)組織開展“非遺悅齡”老年人支持性小組活動
從被誤解到被需要
“我剛畢業回青島工作時,經常被服務對象當成推銷人員,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社會工作者。那時也挺無奈的,自己的工作明明是要幫助別人,但對方并不‘領情’。”提起剛入行時的經歷,鐘翠翠依然記憶猶新。這位85后青島姑娘與社會工作者職業的緣分始于大學時代,其本科、碩士均就讀于華中農業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我就被深深打動了。”鐘翠翠說,正是這份專業信念,支撐她度過了最艱難的起步階段。
鐘翠翠回憶道,十余年前,公眾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知尚未形成,更有不少人將其等同于志愿者。“我需要反復解釋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的區別,社會工作者是受薪的專業技術人員,需持證上崗且具備專業技能,而志愿者是無償服務的愛心人士,對專業技能沒有要求。”她說。
鐘翠翠入戶探訪獨居老人
自從事社會工作以來,鐘翠翠始終關注獨居、空巢、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群體。其中,讓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名家住市南區的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對象,這位阿姨在年近六旬時失去了獨生女,多年來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幾乎與外界斷絕了聯系。面對這位封閉自我的老人,鐘翠翠與團隊制定了循序漸進的服務計劃。
“很多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老人不愿讓別人知道家里的情況,更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鐘翠翠說,通過多次入戶探訪與老人建立信任后,她又組建起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互助支持小組,以插花、手工、烹飪等小組活動為切入點,為老人創造安全、溫暖的交流空間。“這位阿姨就這樣慢慢打開了自己,逐漸接受了現狀,并且不再只局限于參與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相關活動。”讓鐘翠翠觸動最深的是,這名老人還主動成為了一名社區志愿者,以親身經歷鼓勵更多老人走出陰霾。
鐘翠翠為困境兒童開展個案輔導
在“裂縫”中點燃微光
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是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切入點。在服務老年人群體的同時,鐘翠翠也格外關注困境兒童的成長。2023年,她接觸到一名12歲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因情況特殊,所屬街道為這名男孩找到了一個寄養家庭。“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孩子時,他非常局促,眼里沒有光。”對此,鐘翠翠一方面聯系專業心理咨詢師,為他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另一方面,對接大學生志愿者,為他進行一對一課業輔導。同時,定期邀請他參加社區兒童活動,并帶他去青島大學游學。經過半年多的持續幫扶,男孩的班主任發來反饋:“孩子的眼神變得明亮了,課堂上也開始主動發言。”在鐘翠翠看來,這也是“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
鐘翠翠組織開展防欺凌主題兒童手偶劇展演
近年來,鐘翠翠將青少年兒童防欺凌工作作為重點服務方向,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幫助孩子們提高防欺凌意識。她與團隊推出原創手偶劇、情景劇,讓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學習如何預防和應對欺凌。“我們會帶著小演員們去幼兒園、社區展演,讓他們從最初的受教育者轉變為參與者、教育者,用自己的語言向同伴傳遞防欺凌知識。”鐘翠翠介紹,其團隊還進一步拓展教育載體,通過拍攝微電影、舉辦主題音樂會、設計飛行棋、制作漫畫手冊等,讓防欺凌教育融入孩子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鐘翠翠為社區工作者賦能培訓
不斷釋放的社工效能
扎根一線的實務錘煉,讓鐘翠翠得以快速成長。2022年,她通過全國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審,成為一名高級社會工作師。“這不僅是一個專業職稱,更代表著多重能力的融合,既要將專業理論轉化為實務技能,又要具備‘傳幫帶’的督導智慧,從實踐中萃取經驗,不斷創新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鐘翠翠如此詮釋高級社會工作師的角色定位。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治理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不言而喻。在這張縱橫交錯的社會治理網絡中,社會工作者猶如“社會工程師”,以其專業素養和實踐智慧,成為穿針引線、疏通堵點的關鍵力量。
鐘翠翠組織開展“社區治理種子營”活動
市南區金門路街道天山社區旌德支路1號院為原卷煙廠宿舍,原是典型的開放式老舊樓院。為實現老院子由亂到治、由治到興,老舊樓院改造后,在天山社區黨委推動下,旌德支路1號院成立了小區自管會,鐘翠翠團隊也參與其中。“自治管理首先要讓樓院的居民建立聯系,除線上社群之外,還要通過鄰里互動活動讓居民走出家門。”她告訴記者,經過多輪入戶調研和議事協商,居民逐漸認可了自治管理方式。“小區里的事瑣碎繁多又不好管,一開始招募自管會成員并沒有人報名。”于是,鐘翠翠團隊便從黨員突破,走好黨建引領第一步。
小區自管會成立后,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只有做出成績,才能讓小區居民打心眼里認可。”鐘翠翠團隊與居民共同擬定各項管理制度,并精心策劃便民服務集市、非遺文化體驗等服務活動,好人好事不斷涌現,老院子由此迸發新活力。從最初不繳納管理費、停車費到如今費用收繳率超過95%,背后是小區居民對自治管理的認可與支持。
鐘翠翠組織開展“社區工作者成長工作坊”
以“助”破題綻放價值
“以小區自治管理為例,我們運用的就是社會工作的地區發展模式。”鐘翠翠介紹,經過系統學習和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其每個行動背后都有科學理論和相關技巧的支持。當下“社工考證熱”的背后,凸顯的正是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價值。
目前,鐘翠翠所帶領的市南區文青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為青島30余個社區提供基層治理、弱勢群體關愛、慈善公益等服務,其團隊成員以90后、00后為主力軍。“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從事社會工作,行業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多元化。”鐘翠翠說,除常見的社區社工、兒童社工之外,還有醫務社工、司法社工、災害社工等更多細分方向。
鐘翠翠組織開展志愿者主題活動
在培育專業社工團隊的同時,鐘翠翠還聚焦社區工作者的實際需求,創新推出“社區工作者成長工作坊”,從減壓、增能、職業認同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其專業能力。兩年來,鐘翠翠團隊已服務1000余名社區工作者。
“每當看到服務對象身上有了積極改變,就讓我更加堅信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鐘翠翠動情地說,她組建文青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初衷之一,正是要為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和愿意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搭建一個實現價值的專業化發展平臺。(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責任編輯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