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匠之城” 培育發展新動能
——青島市政協委員、勞模工匠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熱議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
●加快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地方立法,為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職業發展、評價與激勵以及權益保障提供法律支撐,用法治力量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保駕護航。
●加大保障性公共租賃住房、人才公寓等資源向產業工人隊伍傾斜力度,為新入職的產業技術工人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或是給予租房、購房補貼。
●建議搭建優秀工匠互動平臺,定期組織能工巧匠交流活動,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更好地服務城市發展。
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青島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堅持上下協同、部門聯動、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5月8日,由青島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12345·青訴即辦、青島日報社共同打造的“琴島協商·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39期協商活動舉行。政協委員、勞模工匠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圍繞“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力打造工匠之城”主題展開協商,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本期協商活動由青島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工作辦公室承辦。

嘉賓圍繞“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力打造工匠之城”主題展開協商。
營造尊匠重技社會風尚
青島是實體經濟大市,制造業一直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興市之源,城市的飛速發展離不開200余萬產業工人的聚力奮斗。近年來,青島持續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市廣大產業工人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綜合素質普遍提升,干事創業激情更加高漲。
青島市總工會黨組成員、經審委主任張恩剛介紹,青島市已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工會牽頭、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格局。青島市總工會充分發揮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作用,先后聯合各成員單位制定出臺了《青島市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青島市產業工人賦能成長工作方案》《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五年規劃(2023-2027)》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與青島市委黨校和青島市工程咨詢院(青島產業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全省首個產改研究院,為全市產改政策理論研究提供支撐,推動全市產改工作走深走實。

青島市總工會黨組成員、經審委主任張恩剛
“在青島的城市發展史中,產業工人隊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城運控股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全國勞動模范劉藝認為,青島市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力打造工匠之城,既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上級工作要求,也是在放大城市優勢,培育發展新動能。她在前期調研中了解到,目前,部分部門單位對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系統性、全局性和協同性存在認識偏差,一些政策協調性不足,系統集成效果有待提高。此外,部分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不高。劉藝建議,進一步突出組織領導,不斷健全完善各級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合力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組織體系。同時,加快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地方立法,為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職業發展、評價與激勵以及權益保障提供法律支撐,用法治力量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保駕護航。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城運控股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全國勞動模范劉藝
在協商活動現場,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宋敏介紹了《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促進條例》起草情況。“該條例聚焦產業工人技能提升、職業發展、評價與激勵以及權益保障,內容包括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國特色學徒制、職業技能等級評定等,旨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工作法治化,將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實踐經驗轉化成制度性成果。”宋敏說,“為了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風氣,條例草案還將7月26日‘青島工匠日’納入其中。”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宋敏
身為一名產業工人,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港口青島港首席技師、全國技術能手郭磊非常自豪。“青島工業歷史悠久,工匠文化深厚,具有打造工匠之城的堅實基礎。受制于觀念、收入等因素,部分青年人不愿意進工廠、當工人。欲改變這種局面,既要著力提高工人收入,又要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濃厚氛圍,讓爭當優秀工匠成為青年人的主動選擇。”郭磊建議,將工匠精神納入義務教育課程,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筑堅實的人才儲備。同時,在“青島工匠日”開展技術比武、絕活展示、工匠論壇等活動,吸引更多的市民關注工人職業。

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港口青島港首席技師、全國技術能手郭磊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市政協委員、中車青島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全國技術能手李文龍認為,青島可以通過做優工業旅游、建設工匠文化和名優產品展館等方式,讓更多外地游客了解青島的工業歷史,知曉青島的能工巧匠,助力工匠之城建設。“我們要把工匠之城和青島名品的宣傳結合起來,讓市民和游客一站式了解青島工匠文化、工業歷史,便捷地購買青島名優特色產品及文創產品。”李文龍說。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市政協委員,中車青島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全國技術能手李文龍
“非常感謝各位委員對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關心,市總工會將結合大家的建議,持續做好相關工作。”張恩剛表示,在2025年“青島工匠日”慶祝活動籌備過程中,市總工會將緊緊圍繞“敬工匠、惠工匠、育工匠”等主題,進一步豐富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拓展活動范圍,在彰顯島城工業文明與工匠文化交融發展深厚底蘊的同時,搭建更多產業工人技能展示和提升平臺,積極營造尊崇工匠、學習工匠、爭當工匠的社會風尚。
激發工匠創新創造活力
高素質勞動大軍是支撐青島建設工業強市、創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礎。青島市總工會深入實施“青島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大力推動市、區(市)、企業三級工匠學院建設,構建以青島市全員創新企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新型班組、職工創新能手、職工創新成果為核心的“五位一體”職工創新創造體系。張恩剛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各級共培育工匠人才9000余名,建成9個市級工匠學院和26個區市級工匠學院,創建市級以上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70家,為打造“工匠之城”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國家級郭磊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領辦人,郭磊對創新工作室的發展格外關心。他注意到,青島部分創新工作室發揮作用還不夠充分,人員獎懲機制不夠健全。郭磊建議,企業、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和政府部門三方共同發力,為創新工作室賦能。企業要加大對創新工作室的研發設備投入,探索更合理的人員獎懲機制;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要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相關部門要通過政策、資金引導,推動創新工作取得實效。
“青島有很多優秀的工匠,但彼此交流還不夠。有關部門可以搭建一個優秀工匠互動平臺,定期組織能工巧匠交流活動,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更好地服務城市發展。”李文龍表示。
在群體壯大的同時,越來越多高學歷人才出現在工人隊伍中。國網青島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南區變電集控站站長、全國勞動模范、碩士工匠孫曉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學歷工人有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非常熟悉一線工作的‘痛點’‘難點’。”她建議有關部門搭建高學歷工人培養、鍛煉平臺,引導科研單位和一線高學歷產業工人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的同步躍升。

國網青島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南區變電集控站站長、全國勞動模范、齊魯工匠孫曉蘭
產業結構升級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需求越來越大。委員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青島的產業工人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還不夠健全,高等院校、技術學校、骨干企業聯合培育模式有待加強。劉藝建議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化校企聯合、產教融合發展模式,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高標準打造區域公共實訓基地,讓職業教育更加符合產業、企業發展需要。同時,利用工匠學院這一載體,不斷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企業是培養產業工人的主陣地。在一些中小型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受思想意識、培訓能力等因素制約,培訓工作不夠系統,培訓效果有待提升。李文龍建議有關部門加大監管指導力度,及時督導相關企業開展培訓,提升工人技能。對于規模較小、能力不足的企業,各級工會、行業協會、社會培訓機構可通過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培訓工作。
“激發工匠創新創造活力,還要健全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體系,打通產業工人縱向發展、橫向發展的通道,推動他們成長成才。比如,不斷完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推進學歷教育成果、非學歷教育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互轉互認;建立專業技術崗位、經營管理崗位、技能崗位互相貫通長效機制等,只有讓廣大工人感覺到職業上有奔頭、有盼頭,大家的創新創造活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郭磊說。
委員的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積極回應。張恩剛表示,近年來,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和參與單位聚焦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積極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和產業工人成才成長需求,大力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暢通產業工人發展通道。下一步,要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為契機,引導廣大產業工人爭當知識型勞動者、技能型勞動者、創新型勞動者,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奮力跑出工人階級創新創造的“加速度”。
強化產業工人社會保障
不斷壯大產業工人隊伍,調動產業工人積極性,還要為他們創造更加良好的就業和勞動條件,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劉藝認為,目前,青島以技能為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技能人才總體薪酬水平有待提高。她建議相關部門在推進“新八級工”制度基礎上,建立技能等級與薪酬掛鉤機制。同時,健全產業工人薪酬待遇正常增長機制,通過工資集體協商,保障技術工人工資水平隨企業發展穩步提升。
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面臨的工時過長、休息休假無法保障、權益受損等問題,劉藝建議相關部門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服務工作,暢通訴求表達渠道,不斷健全社保制度。
住房為民生之本。郭磊認為,解決產業工人的后顧之憂,首先應滿足產業工人的住房需求。他建議相關部門加大保障性公共租賃住房、人才公寓等資源向產業工人隊伍傾斜的力度,為新入職的產業技術工人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或是給予租房、購房補貼。同時,相關部門可聯合企業建設產業鄰里中心,為產業工人提供溫馨的居住環境。
“工業園區多位于城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生活不夠方便。對于年輕的產業工人而言,這樣的環境容易影響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李文龍建議有關部門加快完善工業園區及周邊區域基礎設施,不僅要加強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建設,還要參照城區“15分鐘生活圈”標準配套生活設施。可根據企業布局和產業工人分布特點,統籌優化園區周邊的餐飲、住宿、商超、文體、快遞等業態布局。
強化產業工人社會保障,不僅要做好物質保障,也要做好精神保障。青島市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七建設有限公司電焊首席技師、泰山產業技能領軍人才魏春濤建議,持續開展工人書法、繪畫比賽及作品展覽等活動,開設花藝、瑜伽、八段錦等興趣培訓班,用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充實工人的精神世界。

青島市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七建設有限公司電焊首席技師、泰山產業技能領軍人才魏春濤
“切實保障產業工人權益,還需建立良好的投訴反饋機制。當工人權益受到侵害時,工作、生活中出現新的需求時,可以通過這個投訴反饋機制來反映問題,并妥善解決問題。”郭磊建議有關部門精準發力,不斷完善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同時,健全勞動領域矛盾糾紛預防調解化解體系,推動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精彩的發言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
“委員們的建議很有啟發性,對我們提升工作水平具有指導意義。”張恩剛表示,下一步,市總工會將不斷加大職工服務陣地的覆蓋面,持續提升質量水平,暢通和規范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持續開展工會法律援助服務,扎實做好廣大勞動者的權益維護和服務保障工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武 劉碩)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