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關鍵詞 國際博物館日·藝展與城市
一項數字表明,中小型美術機構占全國美術館總量的87%。這些美美與共在時間褶皺里的藝術機構是城市與藝術深呼吸的沉浸鏈接,也是打通“城市文化最后一公里”的美學延展。
近年來,青島從博物館熱到美術館熱,是文藝事業發展的轉向,也是各個城市文化藍圖的全新“博弈場”。以美術館為主導的藝術機構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脈搏強音,也是地區文化活力和創造力的一個縮影。同時,青島作為著名的濱海度假城市,平均年旅游接待逾1億人次。藝術展覽的繽紛繁榮,令游客收獲到美景之外的文藝范兒,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藝術青島和時尚青島。
大展頻頻“花落”雕塑館
“麥子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印跡。從播種、發芽、經歷寒冬到春風送暖、蓬勃生長,從抽穗泛黃到揮舞鐮刀、收割歸倉……把它們從廣袤大地搬到藝術殿堂是許久以來的沖動,場域的轉變一定會使它們具有別樣的意義。但在想給它們做些藝術或文學的修辭時卻語難達意顯得多余,它們平凡到被忽略的習以為常里所承載的是唯有靜默才能體驗一二的莊嚴。”近日,在青島雕塑館的展覽現場,一組由綠色麥苗組成的藝術裝置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女畫家孫小娥打造的名為《語遲》的作品。

孫小娥作品《語遲》。王 雷 攝
孫小娥將麥田從鄉村搬到了藝術展廳,那張揚的生命力從泥土中迸發。這些“種植”在雕塑館的麥子每天都有新變化,不僅讓城市的孩子近距離感受這份來自大地的禮物,也成為游客熱衷打卡的特殊背景。
正在青島市雕塑館展出的2025年“在水之湄·女藝術家邀請展”,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76位女藝術家的115件(組)作品,涵蓋雕塑、裝置、繪畫、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參展女藝術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敏銳視角,通過藝術作品向市民展現對生活與世界的獨到見解。
上述藝展是青島雕塑館的藝術側影之一。這處雕塑館位于城市東部海濱步行道旁,是青島海天一色中的生動人文風景,不動聲色,卻始終滿目耀眼。作為一座與海岸線幾步之遙的公共文化機構,不僅詮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話語境,更是以特立獨行、幾乎逢展必火的“不踩雷”成為全國美術館業界的一抹清新。
每每直接與世界對話的大展,可以輕易與大師“邂逅”,華麗麗地提升了青島的文藝格調。實際上,這座館一直深受中國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吳為山的關注與加持,在業內傳為佳話。比如,去年在青島市雕塑館呈現的一場國際化大展,讓青島的全球化文化進程愈加清晰。
“永恒的經典——法國法蘭西院士系列展之讓·卡爾多藝術作品展”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組成部分和“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集中展出了法國藝術家讓·卡爾多先生歷年創作的雕塑和手稿作品。“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雕塑展覽是青島市雕塑館建館以來,展出的第一個法國藝術家主題雕塑展,這也是讓·卡爾多在中國展出的最后一站。”青島市雕塑館藝術活動負責人葉東煒表示,因為這個作品展,很多外地的藝術愛好者打著“飛的”來青島膜拜這位大師。當然,雕塑館身后所在的青島雕塑園也給了觀眾一個浪漫的驚喜。雕塑館的美事,成為公共藝術機構為文旅引流的新穎范例。
小城的大美事
一直以來,人們喜于周旋于深刻的大城市定義里,執念于一線的加速度,忘記了出發時的云淡風輕。在青島,萊西逍遙著屬于城市后花園一樣的自在與疏朗。這里低調到自成一種精致、安然、溫厚,充滿理想主義的美學精神,與世無爭又與眾不同。
萊西的崔子范美術館雖然遠離主城區,但深耕的“真大寫意”萊西展覽品牌,助推名家展系列影響力邁向新高峰,成為萊西文藝范兒的自在表白。崔子范美術館副館長馬玲玲介紹,自成功打造萊西首個展覽品牌“真大寫意”后,他們乘勢而上,接連邀請楊曉陽、范揚、杜大愷、郭石夫、李曉軍、林容生、趙成民、馬新林、孔維克、張志民、梁文博、王紹波、馬海方、姚鳴京、馬良書、徐永生、張風塘、劉世駿、石寒等當代名家舉辦聯展與個展。
崔子范美術館雖然是一個公共文化機構,但卻與“萊聚英才”這個引才品牌建設深度鏈接,匯聚人才、服務萊西發展。如2024年成功舉辦“藝馨歸萊”——首屆萊西籍書畫名家學術展活動。展覽邀請全國范圍內全部萊西籍藝術名家,在萊西市藝術界歷史上屬首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萊西籍名家的藝術盛事。展覽作品飽含對故土的深情厚誼和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不僅代表了萊西籍藝術家們的最高藝術水平,展現了他們的藝術風采,更是向全國、向世界展示了萊西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人文積淀。
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成為難能可貴的萊西文化富礦,細細品來,古風翩翩,別有韻致。類似“采菊東籬”的悠然,在經過時間的溫柔以待,甚至有些刻意的“矜持”下,反而成就了“萊西式”的風物和風情。
崔子范作為萊西、青島乃至全國的文化名人,其大寫意花鳥獨樹一幟,自成一家,成為當代畫壇大手筆。崔子范美術館的館藏作品自然是其一生的精品佳作。
“為了全方面拓展館藏精品規模和宣傳途徑,激活館藏經典藝術作品的社會價值,我們拿出自己的‘一招鮮’,推廣社會美育,普及傳統美學。”馬玲玲介紹,他們常年陳列展出崔子范館藏精品展,繼推出“人間難得是天真”——館藏崔子范作品特展后,今年又重磅推出“大匠風范”——崔子范與中國大寫意藝術專題展等重要展覽,從館藏作品中選取典型代表,展示了崔子范“率真樸拙 渾厚天成”的藝術特點,推動了崔子范“大寫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此外,崔子范美術館將推廣社會美育、普及傳統美學與公共教育深度契合,推出“傳統節日公教活動”“美育大課堂”等特色項目,整合優質藝術資源,提升社會美育水平。
公共文化機構的多元鏈接
“80后”策展人侯芳是方贄畫廊的主理人,這位年輕的藝術從業者,從2017年開始運營這個美術機構。她就像一個藝術的追光者,在經歷了各個時期的起承轉合后,依舊保持熱愛、保持熱情。
“無論是我大學所學的美術教育專業,還是后來在清華美院研修班所學,都與美育有關,所以,我一直遵循以美育教育為出發點。”侯芳表示,她的這個畫廊遵循“認識美、發現美、宣傳美、享受美”純粹初衷,秉持自我內心對藝術的執著,以最高的專業標準為基本要求,為島城的藝術推廣工作盡到自己的力量。
方贄畫廊在理念上也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野心”,做著自己的國際化的考量,他們積極推廣和發現年輕的藝術家,并用國際文化交流為橋梁,發掘更多的藝術形式,為美育增磚添瓦。他們舉辦的“方言——當代繪畫藝術邀請展”“仰望——當代藝術展”“正藝術——當代繪畫展”“視度——當代繪畫邀請展”“水色世界——趙燕水彩作品展”和 “精神的維度——王勵均當代藝術展”等展覽,給年輕的藝術家搭建了夢想的舞臺。“比如,我們參與了洛杉磯當代藝術展,并與比弗利山莊W&S畫廊達成戰略合作關系;組織了簽約藝術家郝元峰博士在國外的展覽;給山東藝術學院史論系藝術游學學生做講座等。”侯芳表示,他們通過駐留計劃、新銳展覽項目等,為新興藝術家提供展示機會,推動藝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舉辦了上百場講座、工作坊、開放日等活動,降低藝術參與門檻,提升公眾審美素養,真正讓這個畫廊成為老百姓的美術課堂。
成立不足三年的鳳凰美術館雖然是公共文化機構的新面孔,但以各種密集的展覽,成為后起之秀,并成為西海岸新區文旅引流的文藝鏈接處。
鳳凰美術館在差異化辦展上可謂獨樹一幟,他們通過主題創新,聚焦時代與群體。舉辦“尋美青島·鄉村印記”青島市新文藝群體鄉村振興藝術創作展,涵蓋美術、書法、攝影、民間藝術多門類藝術形式,從新時代青島市鄉村風貌、傳統節日等題材切入,用細膩筆觸描繪鄉村的田園風光、民俗風情和產業發展新貌,為新文藝群體提供展示平臺,深度挖掘鄉村文化藝術符號,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同頻共振。舉辦“方寸新境——青島市首屆新文藝群體小幅美術作品展”“澄懷味象——陳麗勇油畫作品展”,專注發掘有潛力的新文藝群體,為其提供展覽機會與推廣渠道。
鳳凰美術館館長王宏雷介紹,他們是社區美術館,積極融入“15分鐘文化圈”,不僅不間斷舉辦各類藝術講座、培訓課程,為居民提供美傳播美,同時,他們還是景點美術館。這個館位周邊山海城相依、島礁灘相擁,旅游資源豐富。館內展覽內容與青島地域文化緊密結合,展示青島歷史變遷、民俗風情、海洋文化等元素。外地游客在欣賞金沙灘、嶗山等自然風光后,可來到美術館,通過藝術作品感受青島深厚文化底蘊與藝術氛圍,成為游客了解青島的文化藝術新窗口。
“我們還打造了個性化定制的文化旅游線路。”王宏雷表示,他們定期舉辦展覽和活動吸引藝術愛好者專程前來;與當地旅游部門、旅行社合作,將美術館納入特色文化旅游線路;推出“藝術青島一日游”,帶動區域文旅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當然,他們還有國際化的“交換風物”活動,協調韓國清道扁柿慶典、清道世界喜劇藝術慶典與中國青島啤酒、瑯琊臺酒廠等企業的合作,通過韓國當地的節慶活動,展示青島啤酒、瑯琊臺酒等中國品牌文化內涵與產品特色,加強中韓兩國的合作深度與契合度。(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