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態度的思想者
假期里的小麥島,永遠都是人從眾——
5月31日是端午假期首日,截至下午5時許,這座占地僅0.157平方公里的小島,又涌入了數萬游客。

作為青島的“網紅”小島,近年來,小麥島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海島風貌、優美的生態環境和360度觀海體驗,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迅速走紅。通過小紅書檢索,“小麥島”“小麥島公園”等相關話題的瀏覽量早已破億。
孤獨的樹、紅礁石群、野生演唱會……這些“無心插柳”的爆點,因其原始樸拙的生命力,讓無數人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在這里尋得治愈與歸屬。

01
“寶藏”打卡地
地處嶗山區與市南區交界的小麥島,離岸僅150米,與陸地之間僅有一橋相連,是距青島市城區最近的一座綠島。
然而,不到10年前,這里還是一處寂寂無名的“閑置”小島。
2018年,嶗山區啟動小麥島簡易綠化工程,并結合保護天然礁石、修復地貌,環島順勢而建集散廣場、濱海步道、觀景平臺等設施,整體打造供市民休閑健身的生態綠島。
2020年前后,隨著生態修復工程完工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重新開放的小麥島迅速出圈,“長紅”至今。
來自嶗山區城市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小麥島累計接待游客達520萬人次,高峰時每日進出島可達8萬人次。這里儼然已經成為市民游客公認的“寶藏”打卡地。
“寶”在哪里?其核心魅力或許正是那份難得的“樸拙”與“天成”——2018年以來,小麥島的一次次“微更新”,始終秉持著生態綠色理念,盡可能保持這里的原始風貌。
進入小麥島,沿右側步道前行,不久即可在西北側的山坡上見到一棵孤零零矗立著的柏樹,仿佛被時光遺忘,周圍鮮有其他樹木相伴,這就是今年以來爆火的“孤獨的樹”,網友們親切地稱其為“孤獨的哲學家”。

“小麥島上,那棵樹的溫柔時光,最美的樣子就在這里”
“好有feel,孤獨的樹那天它一定不孤獨,因為它見證了我找到它的喜悅。”
“孤獨的樹?挺多人陪的呀”……
或詩意、或風趣,各社交平臺上,關于孤獨的樹的留言不勝枚舉。作為見證小麥島滄桑變遷的“原住民”,這棵柏樹早已成為游客打卡拍照、寄托情感的標志性存在,它靜靜地扎根在一方小島,見證這里的熱鬧與變遷。
又比如,小麥島東西兩側那青島獨有的紅礁石群,是市民游客欣賞“碧浪紅礁”美景的絕佳之所。為保護紅礁石群并方便游客賞景,嶗山區放棄常規的架空木棧道改造方案,就地取材,建成了一條頗具趣味性的親水小路,讓游客得以近距離感受“碧浪紅礁”。

不止如此,小麥島的綠化修復工作始終尊重山體肌理。其植栽設計以黑松、刺槐等高大樹種為“骨架”,以白蠟、樸樹等落葉喬木為“肌膚”,同時廣泛栽種適合生長的中低空間灌木及花卉植物。
現在的小麥島上,有黑松、刺槐、白蠟等樹木1600多棵,鼠尾草、金雞菊、波斯菊、虞美人等花卉20余種,如果你能認全小島上的所有樹木花卉,毫無疑問可以稱得上“植物學家”了。
02
密集的流量,也催生了小麥島多元的人文生態。
1998年出生的小閆就是島上的“駐唱歌手”之一。“傍晚時分登島,晚上8點半前后離場,我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半時間來島上演出。”
5月份的一個傍晚,小閆又來到小麥島的演出場地,他沙啞而充滿磁性的嗓音穿透海風,在夕陽下悠悠回蕩,吸引市民游客駐足圍坐在一處,不少觀眾舉起手機記錄下這份“麥島”浪漫。

“夏季的周末和節假日,每天晚上都得有四五百名觀眾,高峰時更多,可達近千人。”小閆笑著表示,自己在小麥島的演出收入全靠觀眾“打賞”,最高的時候能有5、600,也有時候一分錢沒有。但除了錢,此地的演出也別有意義,“這幾年,已先后有二三十對情侶伴著自己的歌聲求婚成功。”
“總要和喜歡的人聽一次小麥島的演唱會吧,在夕陽下真的會被浪漫到。”網友“小碩愛吃甜”通過抖音平臺分享自己的小麥島之旅,引來不少網友跟帖,一起分享自己在小麥島聽“野生演唱會”、拍照打卡的精彩瞬間。
5月份,類似的演唱會在小麥島上共舉辦了93場,2024年則舉辦了約800場。
此外,作為我國最早的海浪觀測站和自動化示范站,建于1959年7月的小麥島海洋站,也將近期升級,為小麥島注入海洋科技元素和科普教育價值。
根據規劃,這一建筑大部分埋入土中,地上的形體如巖石般突出地面,融入小麥島的整體自然環境。升級完成后,這里保留海洋觀測的同時,還將建設海洋防災減災科普館,通過互動展覽和教育活動,激發公眾對海洋科學的興趣,培養海洋保護的意識。
從生態修復、景觀打造,到越發多元的業態,小麥島的“走紅”是偶然么?
“小麥島的走紅并非純粹的偶然,其核心特質——如離岸小島、孤獨的樹、野趣、自然、360度無死角海景等原生態景觀,以及音樂、青年文化等元素,精準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和城市人群在原生環境中放松、治愈和社交分享的需求。”
在青島創想力品牌研究院院長蓋彥看來,小麥島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是其“走紅”的根本,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是其“走紅”的關鍵催化劑,而它所承載的時代情緒與積累的早期口碑,則為其持續“走紅”提供了深厚土壤。
03
體驗是旅游消費的核心。巨大流量推動小麥島持續“走紅”的同時,也對其承載力帶來新的考驗。
為了更好地承接住這巨大的流量,嶗山區選擇不斷拓展“小麥島”。
2023年,嶗山區啟動建設小麥島橋,將原有的簡易上島堤壩重新建設為一座長131.5米的景觀橋,橋高由原先的3.2米提升到4.8米。

“新橋方便多了,特別有設計感,從高處往下看,這座橋加上小麥島,活脫脫就是一把大吉他。”游客劉先生是一個航拍愛好者,他說有了這座漂亮的景觀橋,小麥島就有一個更好的航拍點,“往西可以看到媽祖像,往東能看到極地海洋公園,無人機上去太容易出片了。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與小麥島橋毗鄰的麥島路西側停車場正式啟用。作為青島首個停車+公園+旅游的三維綜合體,該項目結構為整體地下三層、局部地下四層,共計800余個泊位。
這一停車場地面還建設了2萬余平方米濱海景觀公園,通過植入藝術裝置、休憩驛站、籃球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空中架設串聯景區的觀景云廊系統,為市民游客帶來更多便利。

從寂寂無名的閑置小島,到成為“頂流”打卡地,小麥島的“走紅”并非偶然,而是城市更新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典范。在這里,生態修復不是生硬的改造,而是順應山形水勢的“微更新”;網紅效應不是曇花一現的營銷,而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的共鳴。
未來,隨著經濟、人文業態的豐富,小麥島或許還將書寫更多可能——它不僅是一座島,更是一座城市對詩意棲居的生動實踐。
記者|衣濤 編輯|趙笛
攝影|邢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