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艾葉飄香。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5月31日端午節當天,青島市博物館策劃組織了“剪紙呈祥瑞 熏畫驅五毒”端午非遺手作體驗活動,特邀熏畫傳承人艾松林老師,以及來自平度的剪紙傳承人姜曉蓮、王海英、李艷慧老師齊聚一堂,帶領觀眾在巧手翻飛與煙墨氤氳間,共赴一場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文化盛宴。
端午節承載著掛艾草、包粽子、佩香囊、賽龍舟、驅五毒等豐富民俗,寄托了人們驅邪避疫、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本次活動緊扣節日文化內核,創新性地選取剪紙與熏畫兩項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在活動現場,四位非遺傳承人化身文化使者,耐心細致地為參與者們傳授指尖絕藝。
巧手翻飛,非遺技藝煥發時代光彩
剪紙呈祥瑞:在姜曉蓮、王海英、李艷慧三位剪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者們紅紙在手,剪刀輕旋。靈動的龍舟圖案劈波斬浪,在指尖逐漸成形;飽滿可愛的粽子形象棱角分明,躍然紙上。每一剪都凝聚著對端午安康的祈愿,現場小朋友們專注地剪出“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輪廓,歡聲笑語不斷。
熏畫驅五毒:熏畫傳承人艾松林老師則帶領大家沉浸式體驗了古老而獨特的熏畫技藝。艾老師首先講解了熏畫的歷史淵源——這門利用煙火熏烤作畫的古老藝術,曾是民間祈福禳災的重要載體。他現場演示了關鍵步驟:參與者們先在特制的紙版上精心鏤刻出“五毒”的圖案作為模板,隨后將其覆蓋在潔白的畫紙上。接著,點燃特制的煤油燈,在艾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小心翼翼地控制著火焰與紙面的距離,讓升騰的煤油煙均勻地熏染紙面。熏烤完畢,當模板被輕輕移開,潔白的紙上便魔術般地呈現出色彩對比鮮明的“五毒”圖案,既帶著一絲神秘的古意,又充滿了獨特的藝術美感。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興奮地說:“親手體驗這‘以煙為墨’的古老技藝,看著毒蟲在煙熏下‘顯形’,讓孩子在趣味中深刻理解了‘以毒攻毒’、祛病消災的傳統智慧,這比單純聽故事生動多了!”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參與者們沉浸于非遺制作的獨特魅力之中。一張張線條流暢、寓意吉祥的剪紙書簽,一幅幅煙墨氤氳、古樸神秘的熏畫作品,不僅承載著端午的祥瑞寓意,更成為連接古今、傳遞文化溫度的信物。參與者們紛紛表示,在博物館里親手體驗這些瀕臨消失的老手藝,讓他們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和先民的智慧有了更深切、更鮮活的感悟。
青島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是博物館活化利用非遺資源、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又一次生動實踐。通過沉浸式的手作體驗,讓深藏于典籍和記憶中的端午習俗“活”起來,使市民在感知匠心、動手實踐中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未來,青島市博物館將持續推出更多根植傳統、形式新穎的文化體驗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