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中,企業家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臺前。從雷軍的“Are You OK”梗刷屏,到周云杰因嚴肅表情意外走紅,越來越多的企業掌舵者化身“網紅”,在社交媒體上與公眾直接對話。
這種現象折射出商業邏輯的深刻變革,但也暗藏著流量反噬、輿論割裂等多重風險。
一
當前,“企業家爭當網紅”已成風潮。雷軍、余承東、俞敏洪、周云杰……大佬們紛紛下場爭當“網紅”,究竟圖啥?
流量就是生產力。雷軍直播等效10億廣告費。在傳統廣告轉化率跌破1.2%的今天,短視頻平臺日活突破9億,流量話語權從機構轉移到個人。雷軍直播3小時的帶貨量,相當于小米砸10億廣告費的效果,這種“零成本精準獲客”的誘惑,讓企業家們紛紛投身流量戰場。
品牌需要人情味。冰冷的品牌也需要溫度。于東來以“胖東來式寵粉”打造出有血有肉的品牌形象;張朝陽硬核物理課為搜狐注入知識底蘊。如今,企業家本人已成為品牌最生動的“說明書”。與此同時,這樣的人情味也正被更多受眾認可。調研顯示,Z世代對企業家的信任度達68%,遠超明星代言的28%。公眾更愿意通過企業家的個人故事和價值觀來認知企業。
競爭壓力倒逼。沉默等于掉隊,不干就虧了。當同行都在鏡頭前侃侃而談,沉默可能就意味著“掉隊”。被雷軍狠狠刺激的車企總裁們就是最好的例子:目前TOP20車企里,有80%的CEO老板都進駐了視頻號,短視頻直播兩手抓。海爾14位高管組團入駐短視頻平臺,也是這種“不進則退”焦慮的集中體現。
二
然而,流量是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容易割到手。
放眼望去,“網紅”企業家“翻車”的案例不在少數。某地產大佬偽造學霸簡歷,結果被扒得“底褲不剩”,公司市值直接蒸發上億;某手機創始人日更20條短視頻,粉絲見他就劃走;更別提某茶飲老板沉迷直播忘了管供應鏈,上千家門店說關就關……
當企業家個人賬號成為“輿論晴雨表”,其言行與企業品牌、聲譽的捆綁效應也在同步放大,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與現實挑戰也在逐漸增多。
首先,要警惕流量反噬。企業家個人賬號在運營過程中極易與企業產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深度關聯,一旦因個人言行失當或卷入與企業無關的爭議,前期積攢的流量熱度將迅速化為一場危機,沖擊企業聲譽。企業家個人賬號已成為企業危機的放大器。
其次,要小心人設崩塌。被精心包裝過的視頻賬號所塑造出的人設,總歸無法與真實形象完全匹配,也并非所有的人設都能持續為企業增值。一旦人設崩塌,必將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得不償失。
再者,還要當心本末倒置。一方面,企業家個人賬號的評論區成了網友的“許愿池”“萬能樹洞”,甚至是情緒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當精力被流量黑洞吞噬,企業根基誰來守護?有網友就吐槽稱,食品公司老總沉迷直播帶貨,供應鏈會議卻一再延期,團隊苦不堪言。
最后,需得防范供需失衡。流量狂歡與線下資源承壓隱憂,可能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品牌聲譽風險等。企業線上營銷往往追求“爆款效應”,但未同步評估線下承載能力。
三
那么,用戶究竟需要怎樣的企業家“網紅”?或者說,企業家當“網紅”怎么才能不“翻車”?
淡化人設,真正與消費者“打成一片”。面具戴久了終歸會有被摘下來的一天,要想人設一直立得住,就要淡化人設,真正與消費者“打成一片”。如今,消費者更愿意看到“接地氣”的表達,企業家們要真誠、真實,真正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與消費者建立良性溝通。
適度抽離,避免曝光過度。企業家賬號是企業戰略工具而非個人秀場,適度抽離,避免過度曝光,一方面可以不必占用企業家過多的時間、精力,投身到公司長遠經營戰略上來;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適度抽離,保持曝光的稀缺性、權威性。
產品為王,創新是企業的必答題。對企業家來說,企業真正出圈的利器還是產品過硬、服務到位。聚光燈下的企業家“網紅”,終究不能替代實驗室里的工程師、生產線上的工匠和寫字樓里靜心制定的長遠戰略。
企業家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獲得了多少點贊,而在于創造了多少實際價值;企業的長久生命力,不系于“網紅”老板的流量光環,而在于對產品、技術與用戶的敬畏深耕。流量是放大器,它既能放大聲量,也能放大失誤;它既能照亮前路,也能灼傷根本。唯有在流量狂潮中保持清醒,在喧囂時代堅守實業初心,企業家“網紅化”之路才能避開陷阱,讓流量真正為企業的星辰大海服務。(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鳳一 劉漢鋒)
編輯:王杰 鄒吉宏 王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