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8日訊 近日,《考古》雜志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占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于今年6月份以“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占揚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成果發表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9日,包括新華網、人民網、美國有線電視網、英國《衛報》等在內的200多家中外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涉及23個語種。該成果和這些報道引發全球考古、藝術及科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美國考古研究院、藝術網、科學網等知名網站也轉載了這一論文或摘要。
《考古》雜志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志,已連續出版70余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志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據悉,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后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李占揚是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曾主持西峽盆地恐龍蛋化石發掘與研究,獲1993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主持靈井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獲評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7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2017-2018年,率領中國第一支現代人起源考古隊,赴肯尼亞考古發掘。
談到自己的考古生涯,李占揚的自豪溢于言表。“別看現在大家對人類起源的考古這么熱,它幾乎成了熱詞,但是在2005年以前,你在各級考古單位的計劃報告中,絕對見不到探索人類起源的考古內容。”他講到在一次國內的學術會議上,一位業內老前輩發言時坦言:“我們的觀點在國際上不被重視,什么‘連續進化’?什么‘附帶雜交’?外國人覺得這簡直是個笑話,或者干脆說是民族主義的東西。”怎么辦呢?老先生說,“沒有別的辦法,大家都去地里找化石去吧!找到了關鍵的人證據,自有公論。”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李占揚。他用一年的時間梳理河南境內近百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后選擇了許昌靈井。2005年開始發掘,2007年12月17日,許昌靈井出土了東亞第一顆處在現代人起源關鍵節點上的1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舉世震驚。數年后,隨著研究論文的發表,外國權威專家不得不說:“中國正在改寫人類演化的歷史。”

發掘許昌人遺址的過程并不順利,可以說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有資料表明,當時全國正在會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考古戰場,沒有人會支持這個挖了兩年既看不到希望又掙不到錢的項目,李占揚堅持要求再挖一年,單位領導力排眾議,答應只挖一個探方。就是這個探方,后來出土兩顆“許昌人”頭骨化石。
很多人認為考古是一個枯燥乏味的學科,李占揚不以為然。“在考古發現中,每一項工作都是未知的,都充滿著神奇和奧秘。可能你一鏟落地,就產生了一個世界奇跡。”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每一次堅守都充滿力量;因為堅守,所以成功,每一次成功都絕非偶然。從發掘研究許昌人到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幾十年來李占揚身體力行,以不懈努力指引鼓舞著心懷遠大理想的“后浪”追夢圓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通訊員 崔冰姿)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