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最近,大學畢業典禮頻頻“出圈”。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典禮當天,校長孫其信配合學生花式“整活兒”,長達14個小時的直播,他全程陪伴,引得無數網友直呼“羨慕”。多所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宿管大爺、食堂阿姨等紛紛登臺。還有的學校把畢業典禮變成了演唱會,學生成為“大明星”,現場激情四射。
大學畢業典禮,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這是他們在象牙塔里的“最后一舞”,要用一場盛大的告白,留下人生“獨一份兒”的記憶。在畢業典禮上,讓學生真正成為主角,體現著高校豐盈的文化與寬松的氛圍,也彰顯著大學精神。
大學校長形象的轉變令人欣喜。在大眾印象中,校長往往是不茍言笑的,跟學生有著不小的代溝。但從孫其信身上,人們看到了學校領導的另一面。他滿足學生們的各種需求,甚至不忘給學生的小熊玩偶撥穗,為學生提供了豐沛的“情緒價值”。最近,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林維在畢業典禮上的一段話也被刷屏。他說:“東苑的瞿燕宿管阿姨要求你們進入社會記得要早點回家;北食堂的劉騰容阿姨希望你們記得按時吃飯,別老點外賣湊合;校園小巴的陳大國司機告誡大家,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系好安全帶;安保隊的柯瀚要求大家安全這根弦不能松;圖書館的林笑晗老師轉告大家,母校圖書館永遠是你的充電站……”這樣的發言充滿了溫度,讓學生發自心底地“為母校而自豪”“感覺被學校好好愛著”。
畢業典禮是一堂“公開課”,承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從此之后,他們將由學生身份轉變為社會身份,從學校空間過渡到社會空間。在走出校門之前,學生們很想聽聽校長、老師會說些什么,留下怎樣的“人生指南”。這一堂課給予他們的激勵不同凡響。
同時,新時代“大思政”的要義就在于:不是告訴學生“應該成為什么”,而是讓他們在美的浸潤中,看見“自己能成為什么”。這也是畢業典禮頻頻變成演唱會的重要原因。當“道理”變成燈光下的一滴淚、編曲里的一段和弦、舞美中的一抹中國紅,價值觀的種子便在年輕一代的精神土壤生根發芽。
高校的畢業典禮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背后,是學生與學校的“雙向奔赴”,是一次次的情感交融與心靈契合,是精神火炬的代代傳承。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