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4 日上午,嶗山區金家嶺街道山水名園社區于依托金家嶺街道 "金心金意" 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 "健康零距離" 公益服務活動。這場匯聚 6 所權威醫院、11 大科室專家的醫療盛宴,以 "專業社工 + 志愿服務" 的協同模式,將優質醫療資源精準送達居民家門口。

專業策劃:從需求清單到資源精準匹配
"居民需求是活動策劃的核心導向。" 社區社工室負責人介紹,活動前通過 "線上問卷 + 線下走訪" 收集到 128 份居民健康需求,其中慢性病管理、兒童保健、老年病咨詢位列前三。值得關注的是,社工團隊運用專業評估工具建立 "需求 - 資源 - 服務" 三維匹配機制:先梳理居民健康痛點,再通過街道 "資源庫" 鏈接醫療資源,最后由志愿者執行精準服務。為確保服務專業性,活動前 3 天社工還組織醫療志愿者開展社區服務規范、老年溝通技巧等專項培訓。

現場協同:雙輪驅動提升服務效能
活動現場,"社工藍" 與 "志愿紅" 形成高效協作鏈條。社工化身 "健康管家" 為 70 歲以上老人開辟 "綠色通道",陪同完成全流程服務;在 "健康科普角",社工通過互動展板講解防治知識,志愿者同步發放定制手冊。耳鼻喉科專家李醫生提到:"社工提前整理了社區老年居民的常見病癥,讓診療更有針對性。"

在服務模式上,社區實施 "1+1" 搭檔服務機制:1 名社工搭配 1 名志愿者組成小組,社工負責需求對接與流程協調,志愿者專注專業服務,當天累計服務 236 人次。同時,社工通過實時觀察候診人數,運用 "動態分流法" 引導居民先參與科普體驗,現場秩序滿意度達 98%。

長效賦能:從單次活動到常態服務升級
"王阿姨,您的用藥方案需要調整,這是專家建議。" 活動結束后24小時內,社工團隊已完成 62 名重點人群回訪。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區通過活動孵化出 "健康守護" 志愿服務隊,12 名醫護志愿者主動簽約成為常駐健康顧問,每月開展 "名醫坐診日"。
為推動服務可持續化,社區建立 "服務 - 反饋 - 優化" 閉環機制:社工通過電子問卷收集建議,聯合志愿者制定改進方案,如增設 "家庭醫生預約" 服務納入下期計劃。同時,為志愿者建立服務檔案,根據參與頻次提供積分兌換、職業培訓等激勵,提升隊伍穩定性。
"不用去醫院排長隊,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 居民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未來,金家嶺街道山水名園社區將繼續深化 "專業社工 + 志愿服務" 模式,通過需求調研、資源整合、精準服務的專業流程,讓惠民服務成為連接社區與居民的 "連心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責任編輯: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