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的天空下,一排排光伏板如波浪般起伏,與下方的魚塘相映成趣——這是城陽區北岸城暉150MW漁光互補項目的生動場景,項目將光伏發電和漁業養殖相結合,致力于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復合產業模式。
漁光互補項目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長”的特點,交通銀行青島分行針對項目用地性質復合、收益模式創新等融資難點,創新“合規底線+特色容缺”雙軌評審機制,建立起“全周期風控+特色化授信”標準化模板,為項目提供5.5億元專項貸款支持,首筆信貸資金已于近日到位。
這是青島創新產品與服務,加力金融強海的一個縮影。
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高效、精準、多元的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但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與其他傳統產業相比,海洋產業具有資金投入大,專業性、技術性強等特點,同時還面臨自然環境、政策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高的風險性。
作答服務海洋經濟這道題,需發力“創新策”。
正緣于此,青島金融機構通過創新產品、優化服務,跳出傳統信貸思維,以“需求”為標尺,提升服務海洋經濟的廣度、深度、精度,推動涉海企業貸款余額、保險保障金額持續增長,為青島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構建“海洋+金融”產品矩陣
青島一家集海洋生物的育種改良、精深加工于一體的海洋保健食品制造企業,流動資金一度較為緊張,浦發銀行青島分行獲悉企業融資需求后,依托科技金融領域特色信貸產品,形成以海域使用權抵押結合科技信用貸政策的授信方案,解決了企業短期資金需求,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
“真沒想到海域使用權也能抵押貸款,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全新抵押貸款模式被該公司負責人點贊。
不只是海域使用權成為銀行認可的抵押品,青島銀行機構圍繞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和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引領“兩條主線”,為涉海企業量身定制近40種信貸產品,“海洋+金融”產品矩陣持續豐富。
圍繞海洋漁業,農業銀行推出“琴島漁船貸”和“琴島種子貸”,青島農商銀行推出“水產養殖貸”;圍繞海產品加工業,中信銀行推出“海產品加工跨境閃貸”、平安銀行推出“國貿E融”;圍繞海洋工程裝備業,國家開發銀行推出“制造業轉型升級專項貸款”、中信銀行推出“海洋工程裝備特險融資”;圍繞海洋交通運輸業,中國銀行推出“航運直通車”、華夏銀行推出“海運數字化運費貸”;圍繞濱海旅游業,農業銀行、青島農商銀行都推出“民宿貸”相關產品……這些產品圍繞海洋經濟發展的多個場景,特色明晰、審批流程便捷、抵押擔保方式多元化,可為涉海企業提供更加精準化的金融支持。
不僅產品多元,青島銀行機構還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服務品牌,提升服務力。
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推出“藍海綠貸”綜合品牌及“小巨人惠享貸”專屬產品,設立科技金融中心,為海洋科創、成果轉化提供全周期支持。
至4月末,青島工行涉海企業融資余額達396億元,惠及238戶企業。
青島銀行致力于打造“青出于藍”藍色金融特色品牌,并推出信貸類、創新融資類、交易結算類等多款涉海產品。針對支持污水處理企業改善水質推出“綠水清源貸”,創新采用“未來收益權質押+環境效益評估”雙維風控模式,結合污水處理特許經營權的穩定現金流特征,為萊西一家污水處理企業匹配750萬元信用授信,實現了金融活水與生態治理的良性循環。
海洋保險的“增”與“減”
海洋保險作為海洋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涉海產業安全、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回收周期較長、風險大,青島充分發揮以風險減量為目的的保險的“后盾”作用,推動產業發展蹄疾而步穩。
推出130余種與海洋相關的保險產品,既有傳統的海上保險、漁業保險等,也有科考儀器保險、電動船舶保險等創新險種,以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增量實現風險的減量,正成為青島海洋保險的鮮明特質。
為護航海上糧倉建設,青島保險機構創新采用“保險+氣象”模式,試點開辦了政策性海參、牡蠣天氣指數保險,實現了青島市政策性漁業養殖保險“零”的突破。
2024年,青島保險機構為7萬畝海參、牡蠣提供風險保額6.76億元。日前,青島首次政策性海參養殖高溫指數保險理賠工作順利完成,保險機構共向151戶農戶支付保險賠款1651萬元,有效補償2024年夏季持續高溫給海參養殖帶來的經濟損失,充分展現了金融創新服務海洋漁業的優勢。
為鞏固發展青島在全國船舶海工保險領域的領先優勢,青島保險業努力豐富產品譜系,先后承保“蛟龍號”“深海一號”“青消一號”“深藍2-2號”等大國重器,承保全球最大靜音海洋綜合科考船“東方紅3”輪等海洋科考船30余艘,年均提供各類風險保障超8000萬元。
為更好支持科技創新,青島保險機構還向青島海大生物集團等10家成長型海洋生物制品企業提供責任險、財產險等超20億元風險保障;為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提供累計1505億元的風險保障。
今年一季度,青島海洋保險保費收入4.66億元,同比增長28.55%,高于財產險保費平均增速。
據了解,監管部門目前正指導保險公司在青組建總部級海洋保險中心、航運保險實驗室,爭取更多法人機構在青設立航運保險區域中心,提供差異化政策支持。
在服務方面,青島各保險公司也正積極服務海洋領域國家級重點項目和引領性創新平臺,開發專業化、定制化保險產品,提高海洋保險承保能力;推動保險服務于海洋裝備、海洋科技、海洋環境保護、現代漁業等涉海產業領域,建強海洋保險供給架構。
協同發力打造“強引擎”
“我們作為創新型海洋生物科技企業,要想發展真的太需要銀行保險機構的金融扶持了,這種海洋金融交流會舉辦得很有必要。”5月29日,在以“金融賦能、企航未來”為主題的海洋金融深度融合交流會上,一家海洋生物企業代表發出如此感慨,而這也幾乎是所有參會企業負責人的共同期待。
一方面是金融機構服務海洋經濟的熱情與努力,另一方面是涉海企業各種各樣的融資需求,銀企如何雙向奔赴,打通“堵點”,讓金融活水精準、迅速滴灌海洋產業,打造服務于現代海洋經濟的金融“強引擎”?
政銀企協同發力,構建適宜的生態圈成為答案之一。
日前,青島金融監管局會同多部門印發《關于青島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從加強體制建設、優化產品供給、提升服務能力入手,健全金融與海洋經濟融合的服務體系;組織編寫《青島市海洋金融產品手冊》,發布177款海洋金融特色產品,向金融機構分步推送融資需求清單,努力實現產融信息對稱,為海洋經濟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努力實現青島海洋經濟貸款余額和海洋保險保障金額穩步增長。
下一步,青島還將搭建信息共享及監測平臺,推動完善涉海項目和金融服務需求信息庫,及時向金融機構發布海洋經濟政策法規、產業政策、發展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優質骨干企業以及金融需求等信息。
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相關人士表示,將與科研機構合作,加強對海洋產業新技術、新趨勢的研究,提升金融服務的專業性和前瞻性。積極探索海洋資產證券化、供應鏈金融等新型金融業務,為青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支持。
數字化將成為金融強海的動能之一。
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運用,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與海洋產業需求的匹配程度,強化數據共享,優化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從而推動金融機構在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交通銀行青島分行相關人士表示,青島交行將圍繞海洋經濟重點領域研究線上海洋經濟貸款產品,借助大數據對涉海企業的經營數據、信用狀況進行分析評估,實現快速審批放貸,提高服務效率,滿足涉海企業生產的資金時效性需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軍)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