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草木葳蕤,萬物并秀。
6月18日至20日,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如期而至。
全球企業家們再次匯聚浮山灣畔,共赴“投資中國”的山海之約。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跨國公司作為重要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發揮了積極作用。”2019年10月,首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召開,習近平主席專門發來賀信,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營商環境只會越來越好,為全球跨國公司創造的機遇只會越來越多。”
前五屆峰會成果豐碩,通過不斷優化國際交流合作高能級平臺功能,政策對話、產業對接、項目合作,持續放大跨國公司峰會效應。421家世界500強企業、967家行業領軍企業應邀出席,累計簽約項目592個、總投資698億美元……
一個個“用真金白銀投下對中國‘信任票’”的峰會故事,為疲弱的世界經濟不斷注入信心。
當前,世界經濟波譎云詭,人們更渴望播撒“希望的種子”,更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引擎。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指出,“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以“跨國公司與中國——鏈接世界,合作共贏”為主題,秉持“一屆更比一屆好”的辦會理念,匯開放之力,聚創新之勢,進一步豐富“標準規則策源、成果展示發布、資源集聚鏈接”三大功能,努力打造更高能級的合作平臺,同世界共享中國發展紅利。
校調時鐘,跨國公司步入“青島時刻”。
這是中國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時刻。它向世界傳遞出中國持續擴大開放、歡迎外資的積極信號,并將成為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生動注腳。
于青島而言,這也是綻放城市魅力的高光時刻。“開放之城、產業之城、創新之城、海洋之城、品質之城”以峰會為媒,青島豐富的面貌、獨特的資源稟賦,被更多的跨國公司領導人了解、熟知,更多“雙向奔赴”的合作故事就此起筆。
“峰”起云涌,“峰”華正茂。
在又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青島正在見證,跨國公司與中國機遇激蕩出更具想象力的新未來。
中國新機遇
“如今,空氣中充滿了不確定性。”5月15日,聯合國發布《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報告。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經濟分析和政策司司長尚塔努·慕克吉在發布時說,“對于全球經濟來說,現在是一個緊張時刻。”
這份報告指出,貿易摩擦加劇疊加政治不確定性,已顯著削弱2025年的全球經濟前景。相對于2024年的2.9%,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放緩至2.4%,比今年1月份的預測低0.4個百分點。
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的“發展綠洲”,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把目光投向中國。
“中國市場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全球的機遇”“合作創造共贏”……今年以來,眾多跨國公司負責人密集訪華,身影活躍在中國各大經貿論壇活動現場、工廠園區。今年前4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832家,同比增長12.1%,跨國公司正加快在華戰略布局,以實際行動印證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
跨國公司的戰略選擇,需要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圖景中來考量。
自20世紀90年代起,經濟全球化經歷了“黃金30年”,通過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全球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在這一輪全球化浪潮中,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壯大,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動能。
近幾年,地緣政治和局部沖突等因素交織,逆全球化浪潮不斷涌現,全球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全球供應鏈體系正遭遇一場百年未有之“大拆解”。如同精密鐘表齒輪的重新嚙合,全球制造業版圖正在地緣政治、技術革命與成本重構的三重奏中譜寫新樂章。
諸多跨國公司發現,這場全球化重構絕非簡單的區位遷移,而是一場融合智能制造、近岸外包和韌性鍛造的立體式變革,對既有產業鏈價值鏈構成重大挑戰。
跨國公司需要通過戰略性調整,提高全球產業鏈韌性,保持戰略柔性;需要加強區域化深耕,構建資源屬地化的區域優勢;需要加強技術創新,推行數字化連接,重構全球價值鏈。
機遇和挑戰,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總是相伴而生。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依然保持經濟基本面穩固,展現出強大韌性。只要不為“脫鉤斷鏈”論調所惑,跨國公司定能從致力于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中國,發現價值創造、合作共贏的新機遇。
“在中國,才能更懂中國市場,更好地與產業鏈上的企業一起共生發展。”多位堅持深耕中國的跨國公司高管都曾表達這樣的感受,在中國共創、與世界共贏。
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從未停止,始終追求“和合共生”“美美與共”“互利共贏”。
《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在“外資24條”基礎上,進一步提出20項政策舉措;圍繞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制定155項試點任務;依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推出多項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促進措施;修訂并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政策,為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提供更多機會。今年以來,商務部赴日本召開“投資中國”外資政策說明會,赴瑞典、英國舉辦“投資中國”活動,相關國家對華投資合作意愿顯著升溫。
“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山東正以實際行動詮釋這一理念,持續提升服務跨國公司的水平。
從2015年推出1.0版本,實施“重點外商投資企業‘服務大使’制度”;到2020年的2.0版本,上線“山東穩外貿穩外資服務平臺”;再到2023年的3.0版本,開展“進現場、解難題、促發展”專項服務,省市縣三級聯動……全省16地市齊心合力,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作為峰會的永久舉辦地,青島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匯聚全球優質資源,不斷推進與跨國公司的合作交流,與跨國公司共同成長。
近年來,青島多次榮獲世界銀行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稱號。作為開放政策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青島在跨境投融資便利化、金融開放等領域享有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政策,近期又入選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今年青島還制定了《外資企業促增資擴產“專項服務行動”工作方案》,進一步推動高效服務。這些都為跨國公司提供了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心之所向,必有回響。在山東,目前在營外資企業1.9萬余家,2769家規上工業外資企業,以7%的數量貢獻了全省規上工業企業14.2%的營業收入、22.6%的利潤和14.9%的就業。在青島,已有179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設立項目412個。
數據亦在證明,只有能夠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安全的社會環境和開放的市場環境,才能激發跨國公司的投資熱情。
戰略新共鳴
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
改革開放之初,第一批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彼時,“兩頭在外”的模式下,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巨大人口規模和基本工業體系的“世界工廠”,逐漸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2000年后,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中國市場的消費力不斷釋放,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逐漸成形。
曾經,中國紅利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是巨大的市場規模。如今,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面對全面崛起的本土品牌,中國市場的技術能力和產業生態比較優勢凸顯,兩種能力的疊加激發了更大的創新能力,正成為中國市場的新紅利。
能夠相互印證的一個事實是,面對“增長從何而來”的“世界難題”,中國給出答案:以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賦能蓄力。
一些對中國市場有清晰理解和預判的企業,已早早下出“先手棋”。
日本松下正是不同時期“中國機遇”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今年是松下電器進入中國市場的第47年,也是“投資青島”的第32年。松下緊跟中國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步伐,在中國開展的核心業務逐步升級為“健康智能住空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三大板塊。“現在的中國,不但是一個制造大國、消費大國,同時也是創新大國、工程大國。”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表示,身處這樣的中國市場,能夠讓企業鍛造出更強的實力。
中國市場的創新能力一方面來自科技,另一方面來自產業生態。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大量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來自產業鏈協作,許多創新成果是在生產現場產生的。完備的產業體系、數字化的深度綁定、活力高效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國產業生態具備的特點不僅能夠培育創新,還能迅速擴大創新的價值,提高創新的效率和成功概率。
今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資25億美元,建立其全球第六個戰略研發中心。同期,作為山東省首個跨國藥企生產制造類項目,該公司連續3年追加在青島投資的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項目順利完成主體封頂。此外,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旗下青島基金也正式投入運營。“推動科學與創新,促進診療變革與共同健康,支持可持續發展,是阿斯利康的三大聚焦。”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林驍表示,自1993年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以來,阿斯利康在華投資持續擴大。無論是在研發方面,還是在供應鏈方面,阿斯利康都堅定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堅定投資中國。“我們認為中國未來將成為全球科學創新的策源地,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全球授權交易是與中國生物制藥企業達成的。這個數字顯示了中國的創新生態與創新能力,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在中國持續投入、持續發展的信心。”
今年4月,采埃孚集團日照生產基地三期項目正式簽約。這一全球頭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領先的全球性技術公司,已先后在山東省的濟南、青島、日照、威海投資設立項目。“重視中國市場是公司的長期戰略,采埃孚將中國定義為核心研發地區,即多個重要技術和產品研發的大本營。現在大量的產品線都是在中國進行自主核心研發,然后再推向全球。”采埃孚集團首席執行官柯皓哲認為,在“中國引領”的目標下,采埃孚完成了從中國銷售、中國制造到中國研發的跨越。而受益于中國團隊的創新能力和中國市場的豐富機會,公司選擇將多項尖端技術在中國首發。
上述跨國公司,分屬不同產業,卻有著“以創新為驅動,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共鳴。事實上,許多跨國公司深有同感,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新作為引擎,對中國各產業的核心推動作用將進一步凸顯,這一重大戰略方向的明確,給跨國公司帶來了更強的信心和發展動力。
商務部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當前,全球供應鏈呈現成本、效率與安全的再平衡,中國正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新機遇:穩定的政策環境與多維開放格局為企業錨定長期信心;高水平的安全保障為國際資本筑牢發展根基;消費升級勢能與完備的產供鏈體系相疊加,形成無可替代的規模優勢;投資便利化與精準服務不斷降低交易成本;數字經濟、綠色科技等新賽道催生了海量應用場景,為技術迭代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中國的這些優勢,為跨國公司長期資本增值和核心競爭力提升都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從制造能力到市場能力再到創新能力,中國市場的價值需要被重新審視。隨著創新成為發展新紅利、新引擎,中國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凸顯。
而跨國公司從當初的“到中國”,到如今的“為全球”,是最初刻度中國市場價值的受益者,也正成為被中國市場重塑的重要參與者。
風已起,積極融入中國產業鏈,立足“在中國、為中國、惠全球”,已成為跨國企業的新賽點。
鏈接新未來
中國的“機遇清單”可以拉得很長。
機遇共創、成果共享,也是中國40多年開放歷程中始終秉持的清晰邏輯。可以預見的是,當下與未來,選擇中國,就意味著選擇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更加穩定的政策預期、更加完善的發展環境,而這些都將共同指向一個更可期待的未來。
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將進一步釋放中國高水平開放的積極信號。本屆峰會將主題優化為“跨國公司與中國——鏈接世界 合作共贏”,將進一步豐富峰會主題內涵,更突出強調推動中國市場需求優勢和跨國公司資源要素優勢的深度對接,讓跨國公司借助峰會平臺感知中國、投資中國、贏在中國。
捕捉中國新機遇,峰會嘉賓亦是“含金量”十足。
領域“新”。順應服務業開放新趨勢,現代金融、人工智能等領域跨國公司參會嘉賓達到121人,占比超過20%。其中,79位嘉賓來自69家現代金融服務企業,42位嘉賓來自34家人工智能企業,分別占參會嘉賓總數的14.2%和7.5%。
市場“新”。除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等傳統市場之外,東盟、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參會國家增多,越南、埃及等9個國家的企業首次參會。來自中東地區的22家跨國公司的35位嘉賓組團參會,在基金投資、新能源、現代農業、海水淡化等方面尋求新的合作。
面孔“新”。首次參會的“新朋友”131人,占總數的23%。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96家跨國公司,包括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海洋等眾多行業。
跨國公司新老朋友的期待值已拉滿,本屆峰會也必將積極回應企業所想所思,回饋更多獲得感。
比如,拓展標準規則策源功能。對標RCEP、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本屆峰會將通過發布跨國公司對規則、規制、標準的新期待,及時有效傳遞給相關國家政府,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體系優化完善,助力全國乃至全球擴大制度型開放。
再比如,積極豐富合作內涵。峰會將新質生產力、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作為重點合作方向,推動跨國公司與中國合作邁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峰會創新舉辦海外基金投資合作論壇,已經初步梳理900多億元的投資需求,將邀請全球知名的主權基金、私募基金、投資機構走進山東,推動山東產業優勢與跨國金融投資“珠聯璧合”。合作模式方面,順應跨國公司合作模式不斷升級的新趨勢,積極探索技術合作、戰略聯盟、資產置換、股權基金等更加靈活的合作渠道和方式,為跨國公司在華發展提供多元化的路徑選擇。
此外,峰會還精心設計了28條產業鏈考察路線,定向邀請跨國公司實地考察、洽談合作。征集并對外發布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山東省2142個重點招商項目,助力跨國公司在更加開放的中國市場擁抱發展機遇、共享發展紅利。
于青島而言,每一屆峰會的舉辦,都是對城市發展思路的再審視、再優化。從第一屆起,放大峰會的“溢出效應”,就成為這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標。
透過峰會窗口,跨國公司看到了青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誠意,也落地了一批產業契合度高、帶動性強、影響力大的標志性項目。阿斯利康、托克、路易達孚等項目落地,益海嘉里、貝卡爾特、希杰等增資擴產……前五屆峰會,累計總投資125億美元的62個項目簽約青島,即是跨國公司與青島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生動寫照。
今年以來,青島高頻率接待跨國公司來訪并深入本地工廠走訪調研。不斷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是回應本屆峰會主題中“鏈接”的題中之意。而辦好峰會這樣的重大國際交流合作高能級平臺,正是拓展“鏈接”的重要載體。
鏈接的本質就是開放協同、聚合共贏。青島是面向東北亞、聯通日韓和太平洋的重要門戶樞紐,具有海陸空鐵“四港聯動”優勢,擁有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在聚合力量、協同創新上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
正如本屆峰會所期許的,青島要立足這些優勢,匯聚全球優質資源,把握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機遇,在“10+1”創新型產業體系、“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十大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與跨國公司務實合作。與此同時,海爾、海信、青啤等本土龍頭企業將持續開放應用場景,以“訂單”促投資、以“市場”促投資,進一步向市場打開創新鏈、供應鏈,從而有效地整合、協調、服務、引領,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與鏈接。青島,力圖通過辦好每一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獲得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
6月19日上午,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揭幕,將開啟一系列有關中國機遇的智慧激蕩與合作對接。我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看好”“看漲”中國,用實際行動投下信任的一票。
浮山灣畔,開放的大潮向前奔涌。在這里,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對話,都將為“共贏新未來”埋下伏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