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屆峰會,是記憶,也是祈愿,是雙向奔赴的信任,是五載并肩的致謝,更是全新起點的邀約。”作為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的重要“主場”活動,青島國際城市合伙人對話會主持人的開場白,讓400余位嘉賓瞬間感受到“誠意青島”的熱情。
對話會以“開放擁抱世界 合作共贏未來”為主題,青島圍繞共同開辟“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向跨國公司宣介“投資青島”的多重優勢,充分表達了與跨國公司充分挖掘富有價值的合作機遇,持續加強合作的積極意愿,以及與跨國公司攜手開創共贏發展美好未來的熱切期待。
青島具有廣闊投資空間
如今的中國市場,規模更加龐大,市場結構和形態更加優化,市場規則和制度體系更加完備,投資機遇更加豐富。作為中國開放的前沿,青島蘊含的產業發展新機遇,為跨國公司注入了強大合作信心。
埃森哲總部位于愛爾蘭,是《財富》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全球性專業服務公司。扎根中國38年,一方面幫助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成長為全球企業;另一方面幫助跨國企業在中國更好地實現本地化運營。對話會上,愛爾蘭埃森哲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主席朱虹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進入2025年,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創新力量持續引發全球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科技創新持續投入。2024年,中國研發總投入突破3.6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中國在全球研發總支出中的占比,也從2000年的4.1%上升至2024年的26%,在全球創新格局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
“持續加碼創新已經帶來了切實的回報。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從低成本競爭向技術驅動的高價值模式轉型。埃森哲研究顯示,2015年—2023年,中國企業的人均運營成本持續增長,但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人均營收的增長速度更快,帶動了人均利潤水平的快速提升。”朱虹稱,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策源地,無論跨國公司還是中國企業,都需要在創新的環境下重新審視自身發展戰略。結合埃森哲的企業服務經驗,她給出四個建議:把握AI先機,從中國試點走向全球推廣;讀懂中國消費者;以“中國速度”運作;用好中國技術人才。“今天的中國不再只是跟隨和適應全球技術,而是在AI、機器人、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主動創造,持續向世界展現領先的解決方案。無論對于中國企業還是跨國企業,中國不僅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更在成為全球創新的引擎。”
青島如何抓住中國創新的機遇?朱虹也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青島市今年發布了《青島市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數字貿易為新的支點,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我們建議對標國際上的先發城市,打造‘數字自貿港’,試點跨境數據安全流動,吸引更多國際電商平臺入駐,并通過提供跨境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將青島建設為下一代國際數據樞紐。”她表示,青島作為山東省經濟龍頭和“新一線”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稟賦。埃森哲相信,以創新為引擎,青島將加速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邁進。
“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卡夫亨氏始終與中國經濟同頻共振,一直將中國市場定位為全球發展戰略中的關鍵市場和重要增長引擎。”美國卡夫亨氏中國區總經理肖高求表示,1996年公司就在青島建廠,是公司在中國唯一的西式調味品生產基地,主要生產西式調味品和嬰兒食品。過去近30年間,公司對于青島工廠的投入從未間斷,還在持續加碼——僅最近五年,青島工廠的固定資產投入已達1.8億元。其中,2021年投入4600萬元建設2號廠房;2023年投入7800萬元引入經典的倒置瓶番茄醬生產線;2024年又追加投入3000萬元建設倒置瓶蛋黃醬生產線及蘸料盒項目。今年,公司仍將繼續投入,讓更多的首發新品能在青島工廠生產。
“我們選擇在青島扎根發展食品產業并非偶然。”肖高求解釋道,魯菜居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首,山東省的食品工業更是常年居全國首位,食品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完備。青島不僅擁有?世界級深水港,更是“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海陸空立體樞紐,還擁有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優越的發展環境和時代機遇。卡夫亨氏期待與青島在美食文化推廣、職業人才培養、鄉村振興等領域開展合作,并將積極參加青島豐富多彩的國際啤酒節、國際美食嘉年華、“樂購青島”消費節等活動,攜手推介青島餐飲的“名菜、名廚、名店”。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青島對話會,去年看到了青島的星空碧海,至今難忘,此次能夠再次到訪深感榮幸。”瑞穗金融集團董事長今井誠司說,2008年在青島市開設分行以來,不僅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傳統金融服務,更致力于為企業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戰略咨詢等綜合金融服務。當前,中國政府為推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青島市在綠色轉型發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推進機制,為全國其他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瑞穗金融集團也將持續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大力協助有意愿投資海外的本土企業,為中國以及青島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金融動能。
投資轉向“創新高地”
中國供應鏈優勢不僅體現在成本控制上,更在于其對技術創新能力快速迭代的促進作用。許多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核心邏輯已從看重“成本洼地”轉向瞄準“創新高地”。
“山東省已成為我們技術擴張的戰略制造中心,特別是我們在2017年成立了真空技術新業務領域以來,山東就更加重要了。”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團是一家以技術驅動的制造企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通過獲得技術許可證進入中國市場,并在20世紀90年代設立合資企業。憑借本土創新與戰略并購,集團成功在中國落地四大核心技術——空氣與氣體壓縮、真空解決方案、自動化裝配生態系統以及現場移動資源。在中國擁有21個全球及本地品牌,服務領域從一般的制造業到可再生能源、半導體與鋰電池、科學研究、食品生產與包裝、醫療基礎設施、汽車裝配工藝、航空航天等。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負責人樂安瀾介紹,與山東的合作始于2014年對埃地沃茲集團的收購,其青島生產基地在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和半導體行業等關鍵領域的高科技真空解決方案處于市場領導地位。
“埃地沃茲真空青島公司如今已成為集團工業真空技術領域的卓越中心,并且是半導體行業公認的干式真空泵知名供應商。”樂安瀾表示,公司過去十年取得的顯著增長,得益于與青島政府部門的持續合作。通過支持四期投資,公司成功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一體化生產基地。該基地依托強大的本地供應鏈及人才儲備,將被集團按照五年計劃打造成“智能工廠燈塔項目”。該項目團隊將引領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包括自動化、操作員指導系統、機器人技術以及基于AGV/AMR系統的卓越物流優化,所有這些都與集團的綠色工廠和高質量標準相一致,當這一燈塔模式成功后,也將在真空技術業務領域進行全球范圍內的推廣。
總部位于德國法蘭克福的安邁鋁業集團,是特種氧化鋁材料的研發、制造商。作為首批落戶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外資企業,安邁鋁業已扎根青島27年。“對我們來說,中國市場非常重要。從最開始只擁有部分單一產線、輔助業務,逐步發展壯大,現在已經擁有了3條完整的產品線業務。除了板狀剛玉和煅燒氧化鋁產品外,2024年公司將鋁鎂尖晶石的全部生產轉移到了中國。如今,我們的產品醒目地標注著‘中國制造’。”安邁鋁業全球首席商務官查理斯·考普森表示,對于安邁鋁業而言,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的穩步增長,為氧化鋁產品創造了很大的應用空間,包括鋰電池應用、電池熱管理系統、電力電子設備、充電基礎設施、傳感器相關保護等。接下來,公司會深耕中國市場,并利用中國經驗幫助集團擴大在全球其他市場電動汽車行業的應用和實踐。
阿斯利康是青島對話會的“老朋友”。英國阿斯利康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生產運營負責人溥思同對“青島速度”念念不忘。“在山東省和青島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斯利康青島生產基地項目在短短30天內完成了從土地獲取到奠基動工的多個關鍵流程,展現了非凡的‘青島速度’,也體現了這座城市支持企業發展的誠意和決心。項目隨后僅用15個月便從奠基推進到主體結構封頂,實現了200萬安全工時。”他說,阿斯利康通過在中國的全面布局,展現出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青島既是阿斯利康全球制造網絡的重要一環,也是其區域總部所在地。
關于未來發展,溥思同表示,青島基地被定位為零碳、綠色、可持續的工廠,計劃于2028年投入運營,屆時將成為生產加壓計量、氣霧吸入劑產品的世界級先進制造基地。此外,依托山東省的先發優勢和營商環境,阿斯利康正積極與多方伙伴合作,共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與全民健康素養,并支持本土企業發展。他舉例說,在青島,阿斯利康支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1型神經纖維瘤病的篩查與診斷項目,也在合作建立罕見病卓越中心,以提升診療水平。目前已支持在山東省建立了10個罕見病卓越中心,其中3個在青島。去年年底,阿斯利康中金產業青島子基金正式成立,規模高達10億元,正在通過創投基金支持本地創新企業的發展。
開放是“雙向奔赴”
真金白銀的投資彰顯跨國公司與青島加深合作的最大誠意。
本屆峰會青島收獲頗豐,“3個戰略合作協議+16個內外資投資項目+11個外貿項目+8個外經項目”簽約青島,跨國公司用投資與合作的實際行動,對青島投下“信任票”。
其中,青島簽約歐力士金融并購項目、遠景科技集團北方基地項目等8個外資項目,總投資11.14億美元;簽約5G光通訊項目、深藍人工智能項目等8個內資項目,總投資176.5億元;簽約嘉能可集團LPG進口戰略合作項目、瑞迪因公司礦石采購項目等11個外貿項目,簽約進口額26億美元,出口額5.28億美元;簽約青島富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幾內亞收購及增資項目、海爾集團與賽維塔集團家電本地化制造技術合作及市場開拓項目等8個外經項目,合作項目金額共2.15億美元;山東鐵路集團與青島市政府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3個。這些項目的集中簽約,代表了跨國公司堅定看好青島的信心,開放的青島正受到越來越多跨國公司的青睞。
對話會上,作為在青島成長起來的跨國公司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結合海爾創業41年的全球化實踐,從“開放、生態、創新”三大維度,深度剖析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化變革中的角色定位與發展路徑,為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方向。
“在技術革命與地緣調整交織的當下,中國以龐大內需市場、深化開放政策與完整產業體系,成為跨國企業不可替代的增長韌性。”在周云杰眼中,從“一帶一路”到自貿區擴容,中國始終是全球化進程的“穩定錨”。而青島作為開放前沿,其世界級港口、自貿區政策與“數字青島”基建,為跨國企業提供了鏈接全球產業鏈的“大樞紐”。作為從青島走向世界的企業,海爾依托本土化研發、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布局,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布局了23萬個網點。如今,海爾已連續16年保持全球家電品牌零售量第一,海外每售出10臺中國品牌家電,海爾獨占6臺,這不僅印證了中國市場的機遇,更展現了中國企業與全球伙伴“開放共贏”的深層邏輯。
周云杰強調,全球化正從單一路徑轉向多元合流。未來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對抗,而是生態與生態之間的對話。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產業邊界,通過構建多元共生的生態體系,與全球伙伴重構價值坐標。海爾堅持生態布局,聚焦智慧住居、大健康、產業互聯網三大賽道,打造全新產業生態,為跨國企業開拓廣闊合作空間。
周云杰透露,海爾正以三大行動融入青島,放大全球合作樞紐的作用。在技術協同創新方面,海爾以青島為核心,匯聚全球10大研發中心、71個研究院,聯合三菱重工、開利等跨國企業與高校,推動智慧住居、大健康與數字經濟產業的技術突破。在產業集群升級方面,依托青島港口與自貿區優勢,打造綠色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躍遷,賦能上下游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在跨文化融合實踐方面,基于海外15個生產基地的本地化運營,海爾沉淀了跨文化協作經驗,未來將與跨國企業共享渠道網絡、服務體系與風險應對能力,共同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全球化門檻。
“海爾的實踐印證,開放不是單向的‘放入’,而是雙向的‘奔赴’,海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既是開窗者又是赴約人。”周云杰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