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的壯闊征程中,山東“智”造猶如一支揮毫潑墨的勁筆。從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貼地飛行,到“藍鯨1號”鉆井平臺挺進深藍;從濰柴動力發布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3.09%柴油機,到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鏈接全球90萬家企業……山東智造正以“國之重器”的硬核實力、“隱形冠軍”的精準突破、“數字引擎”的澎湃動能,在軌道交通、海洋裝備、現代農業等領域為中國創造寫下生動的注腳。
解碼山東“智”造的核心密碼,離不開“人”這個關鍵要素。6月27日舉行的山東科技大會上,具有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基礎研究,服務重大國家戰略需求的項目以及青年科學家與一線科技人員的獲獎比例均有所增長。特別是青年人才梯隊培育效果更加顯著,獲得2024年度山東省科技獎的科技成果中,45歲以下第一完成人數量和占比均為歷年最高。
這些數據生動說明,作為山東“智”造源泉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與一線科技人員正加速成長、活力迸發;而這種人才梯隊的蓬勃生長與成果爆發,恰恰是山東“智”造持續突破的深層動力。
智造征途永無止境,創新浪潮奔涌向前。要讓“人”這一核心引擎持續釋放澎湃動能,將當前的人才優勢轉化為持久領跑勝勢,山東還需在三個維度上精準發力、久久為功。
找準“人才坐標系”,以精準定位構筑“產才融合”的引力場。山東工業基礎雄厚,既有傳統制造業的“壓艙石”,也有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等“國之重器”的硬核領域,現代農業、海洋開發等特色賽道,更需在數字經濟、綠色制造等新賽道搶灘布局。這就要求人才培養必須跳出“大水漫灌”模式,轉向“精準滴灌”。
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琊鎮胡家山沿海,依托中國北方海洋種業繁育中心項目平臺,進一步吸引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企業與科研院所“牽手”,大幅提升了新區水產苗種供應能力;以“國際動力城”著稱的濰坊,依托內燃機與動力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端平臺,濰柴動力匯聚頂尖科研力量和產學研合作伙伴,組建了由百名青年博士與千名工程師構成的科研攻關團隊,不斷刷新內燃機熱效率紀錄。這種產業地圖引導人才布局,人才集聚反哺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正是破解人才供需錯配的關鍵。
培強“人才生態圈”,以沃土良田滋養創新根系。人才如種子,離不開適宜生長的肥沃土壤。山東正著力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省級科技資金連續7年保持高強度投入水平,2025年達到145.2億元,是2018年的4.5倍。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在濟南落地,青島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煙臺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累計培育專利成果1050項,山東蓬勃生長的孵化器、加速器網絡,以及日益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正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當科研人員在山東可以持有70%以上成果所有權,當青年科技人才3年內可享受不少于50項的青年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活動,山東沃土正以“陽光雨露”催開創新之花。
加大引才力度,以全球視野廣納全球智慧。在全球化人才流動新趨勢下,山東既要保持“泰山學者”“齊魯英才”等傳統引才品牌的張力,持續提升“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海洽會”“海聚山東”引才活動品牌效應,更需在制度創新上展現新作為。比如,通過“柔性引才”機制,在育才服務、激勵保障上下功夫。德州創新推出的雙向掛職、科技副職、假日專家等多種合作機制和用才模式,打破了地域與身份的限制,有助于人才價值在精準對接中充分釋放。又比如,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20家試點單位以“創新能力+崗位匹配度”重構評價體系的創新舉措,已然向著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桎梏邁出了堅實一步。
山東“智”造的進階之路,本質上是人才價值的持續釋放之路。只有當人才坐標系更加精準、生態圈更富活力、引才網絡更具張力,創新創造才能擁有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這,是人才驅動“智”造發展的山東實踐,也是創新引領未來的生動答卷。(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鳳一)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