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鞠培霞
近日,一對夫婦因在上海動物園展館內為10月齡嬰兒喂奶被工作人員驅趕,引發熱議。
事情的大體經過是:一對夫婦帶10個月大的嬰兒來上海動物園游玩,過程中,孩子有明顯的饑餓表現,當天氣溫高達34攝氏度,園內唯一的母嬰室位于大門外,步行需要15分鐘,夫婦倆便進入有空調的科學教育館二樓角落,用奶瓶喂奶,此行為遭到工作人員制止并驅趕,理由是館內規定“禁止飲食”。
展館內禁止飲食并非毫無道理。許多展館,尤其是像上海動物園科學教育館這種有紙質藏品的文博展廳,食物殘渣、液體灑落可能會對展品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所以“禁止飲食”是保護展品、維持場館秩序的必要舉措,這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規則。
然而,規則雖是剛性的條文,但執行規則的人卻是有溫度的個體,在面對特殊情況時,規則應展現出一定的彈性。嬰兒的生理需求與成人飲食有著本質區別。“餓了就要吃”是嬰兒的本能,這種需求具有即時性和不可延遲性。當嬰兒因饑餓而哭鬧時,若一味地強調規則,將嬰兒和家長驅趕,不僅不近人情,更背離了公共服務“以人為本”的初衷。在這起事件中,工作人員完全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處理方式,比如友好地向家長解釋規定,在無法通融的情況下,幫忙尋找就近的、適宜喂奶的場所,如員工休息室,或是協調電瓶車接送家長和嬰兒前往母嬰室等等。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需要完善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對激發生育潛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體現“友好”的一個個落點就在公共服務、城市建設的種種細節中,比如,如何完善母嬰設施建設及維護。近年來,不少地方大力推進母嬰室建設,推動公共場所配備充足、完善的母嬰設施,但很多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匱乏與布局不合理現象依然存在。
換句話說,如何完善母嬰設施建設及維護,是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一道必答題。從上海動物園來看,偌大的園區僅有一個母嬰室,且位置偏遠、標識不清、設施簡陋,這對于攜帶嬰幼兒的家庭來說極為不便。特別是當下,帶嬰家庭出游的比例不斷增加,公共場所應充分考慮這一群體的特殊需求,完善配套設施,而不是讓孩子喝一口奶都成為“難題”,讓家長在遵守規則和滿足孩子需求之間陷入困境。
關愛母嬰是一個社會應有的文明溫度。完善硬設施,優化軟環境,在規則的框架內,多一些靈活性和人情味,生育友好的理念才能逐漸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