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至 7 月 4 日,山水名園社區社工室社工團隊,聯合共建單位志愿者打造的兒童夏令營溫情收官。作為積極落實嶗山區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的具體實踐,本次夏令營將科普元素貫穿始終,五天里,40名社區兒童在社區社工的統籌組織和志愿者的貼心陪伴下,通過舊物改造、科技體驗、安全實訓等多元科普活動,收獲了一段充滿愛與成長的夏日記憶。
持證社工統籌 + 志愿輔助:搭建專業科普陪伴框架
本次夏令營由社區 2 名社工全程主導,從方案設計到流程落地深度參與。為積極響應嶗山區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中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滿足基層民眾的多樣化科普需求,提升重點人群公民科學素質。” 的要求,她們結合兒童發展心理學,將五天活動劃分為 “適應 - 探索 - 協作 - 展示 - 總結” 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融入科普知識。比如在舊物改造環節設置 “小組分工卡”,引導孩子明確角色的同時,講解可回收物的科普知識;科學秀后設計 “疑問收集墻”,鼓勵孩子理性表達對科學知識的疑惑,形成 “專業統籌 + 全員參與” 的科普服務閉環。12 名來自和睦鄰、大疆教育、國信冰上運動中心、國信游泳館、貝樂英語的志愿者則經社工崗前科普知識培訓,負責活動記錄、安全看護和個性化協助。
環保創意啟幕:社工引導下的 “變廢為寶” 科普
6 月 30 日開營首日,社工以 “垃圾旅行記” 情景劇導入,用童趣語言講解可回收物利用原理,這正是落實嶗山區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中 “普及環保科普知識,提升居民環保意識” 的體現。志愿者們按社工提前劃分的 “材料組”“創意組”“展示組” 分工,幫低齡兒童剪貼紙、帶害羞的孩子融入討論。當 7 歲的小雨提出 “塑料瓶做澆水壺” 的想法時,社工順勢引導小組完善方案,講解塑料回收利用的科普知識。最終 32 件手工作品中,6 件被選為社區 “環保宣傳展品”,背后是孩子們在社工引導下自主制定的 “家庭減塑約定”,讓環保科普知識從課堂走向生活。
科技與運動齊飛:志愿力量托舉科普探索熱情
7 月 1 日的冰球與無人機體驗中,社工王丹樂提前制作 “能力分層表”,按年齡和運動基礎將孩子分為兩組。此活動緊扣嶗山區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里 “加強青少年科技科普教育,培養科學興趣” 的要點。志愿者中的體育專業大學生按社工提供的 “基礎動作分解圖” 帶低齡組練習,無人機工程師志愿者則在社工指導下,用 “闖關任務卡” 引導進階組挑戰 “空中運物”,過程中穿插無人機飛行原理等科普知識。社工全程記錄觀察,特別關注到平時沉默的小宇 —— 在志愿者 “一對一” 鼓勵下,他不僅完成無人機起飛,還主動向社工展示操作成果,“這是他五天來第一次主動分享對科技的看法”,社工在工作日志中寫道。
安全清涼同行:專業守護筑牢科普成長防線
7 月 2 日的防溺水課程由社工聯合社區救生員志愿者設計,采用 “情景模擬 + 安全口訣” 形式。志愿者扮演 “溺水者”,孩子們在社工帶領下練習 “大聲呼救”“找漂浮物” 等技巧,同時學習溺水救援的科學原理。手工環節中,社工設置 “情緒小風扇” 任務,讓孩子用顏料標注 “開心”“生氣” 等情緒,志愿者則按社工教的 “共情話術”,主動與畫 “烏云” 的孩子聊天,及時化解兩起小摩擦,期間也融入了情緒管理的相關科普知識。
科學魔術與雙語謝幕:多元力量共繪科普成長畫卷
7 月 3 日的科學秀上,邀請了科學實驗秀的志愿者通過多個簡單有趣的小實驗,在互動或親自動手中讓參與者直觀的理解復雜的科學原理,啟發孩子的思維 ,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幫助和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科學問題,把掌握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在實驗過程中,社工提前與表演老師溝通,加入 “失敗實驗” 環節,引導孩子理解 “嘗試很重要” 的科學精神,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志愿者用社工準備的 “成長相冊” 模板,記錄每個孩子在科學探索中的精彩瞬間。閉營當天,社工組織 “收獲樹” 分享會,孩子們把 “學會合作”“不怕提問” 等在科普活動中的感悟寫在葉片便簽上,由志愿者幫忙貼成大樹形狀 —— 這棵 “成長樹” 如今掛在社區兒童活動室,成為溫暖的科普紀念。
本次夏令營是山水名園社區社工室的社工發揮專業優勢、聯動志愿力量,積極落實嶗山區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的生動實踐。下一步,社區將繼續發揮內部社工團隊作用,在 “四點半課堂”“親子工坊” 中深化科普專業方法,讓 “身邊人服務身邊娃” 的科普服務模式持續惠及更多家庭,為嶗山區基層科普事業貢獻社區力量。
責任編輯: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