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音藥周持續出圈,深度呈現城市藝術場景
譚盾:七年“戀愛”,明年“結婚”
直面夕陽、海風與開闊的海面,邀請紐約拉丁爵士樂團主打,演奏中國五聲音階主題爵士樂作品——這充滿靈感和混搭元素的場面,即是2025譚盾青島音藥周開幕音樂會。面朝大海的SKY BOWL(天空碗)劇場已經是第二次承接音藥周開幕音樂會,空間的藝術感與譚盾的音樂理念結合,配以當紅的爵士作曲家黃野作品,回應了青島浪漫搖曳的節奏,在天海背景下書寫了“流淌的文明史詩”。
2025年也是譚盾音藥周落地青島的第七年,譚盾表示,這是自己“唯一一個連續七年的工作”,這充滿趣味和張力的七年也是青島音樂資源深度匹配、體量平衡的過程。在“音藥周”的舞臺上,林喆、蘇萌、韓妍等青島籍音樂人大放異彩,而今年新加入的王右、蘇怡、張洛菩等青島演奏家也持續貢獻精彩表現。今年組建的青島女子打擊樂團由青交打擊樂首席孫菁晨領銜,譚盾的“音藥周”點亮了這個青島音樂新IP。
18日晚,譚盾在音樂會現場介紹《采音藥·神秘湘西》。王雷 攝
“音藥周”也是對青島藝術場景的深層次發掘,從耶胡迪梅紐因學校、西海美術館、1907電影博物館、青島市人民會堂到SKY BOWL、青島大劇院,“音藥周”的演出發生地從西海岸綿延到嶗山區,構成了人文定位與音樂格調匹配的鏈條。
譚盾所創“音藥周”也是音樂理念與生活場景的深度匹配,他通過“樂(樂)藥(藥)同源”理念延伸出了“非遺國樂”“科技未來”“經典原創”等概念,將音樂的療愈感、實驗性、科技化與生活情境結合,貢獻了電子樂與海洋結合的“海上電音·節奏浪”“AI小冰”人工智能音樂專場以及致敬《臥虎藏龍》25周年的“英雄盛宴”音樂會,回答了“音樂如何出圈”的問題。
合作到第七年,譚盾在長沙“譚盾家鄉音樂節”、香港“譚盾WE音樂節”也有著新的合作項目,與青島的合作是否有“七年之癢”?帶著他標志性的浪漫和熱情,譚盾談到了這個問題:“明年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跟青島交響樂團合作,而且我們升級了——談了七年的戀愛,明年結婚。”
音藥理念,七年打磨
記者:音藥周已經舉辦七年了,您怎么總結這七年間音藥周與青島、青島交響樂團之間的關系?
譚盾:我在青島持續待了七年,這種修行和音樂的修煉,可能是我職業人生里面最長的一段時間,我之前沒有在任何一個城市有連續七年的工作。我喜歡青島,我更喜歡青島的人。這七年來,我們在一起打造了中國的音樂奇跡,也是我們青島“音藥”的奇跡。我們一直是以音樂作為治愈心靈、治愈我們下一代最好的精神良藥。
我的職業生涯從未在一個地方待過七年,我覺得這也是我自己特別心存感恩的一個地方。因為青島交響樂團給我這樣一份職責,就是擔任樂團的終身榮譽指揮,我總覺得既然已經是終身榮譽指揮,能不能做一個終身的、可以為他們奉獻的,可以為他們“當牛做馬”的藝術家?所謂“俯首甘為孺子牛”,對我來說不需要出名,也不需要更多財富,我只希望能夠為青島和青島市民做好一件事情:把非遺文化演化成一種音樂的格局。
記者:這些年來“音藥周”一直在發掘青島的音樂資源,像是林喆、韓妍等優秀的音樂人已經被大家看見。今年您帶了哪些新的青島音樂人跟樂迷見面?
譚盾:6月19日這場“自然古典·彈撥世界”音樂會,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青島的彈撥樂。大家知道,青島這個地方是中國古典音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搖籃,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青島的彈撥樂是名列世界前茅的。比如說,我們的吉他大師就出了好幾位:蘇萌、王右等等。還有一位魯特琴演奏家張洛菩,現在他在柏林、在歐洲的巴洛克音樂節非常非常火,這都是青島人。這一場還有琵琶大師韓研女士,豎琴演奏家蘇怡(著名青年豎琴演奏家),這樣我們就有了四位彈撥樂大師,全部出自青島,也是青島音樂領域杰出的四大名將,跟我們分享音樂的精神世界。彈撥樂有史以來一直是離心靈最近的音樂,從中國的古琴、古箏,一直到敦煌壁畫里面作為非遺的音樂,這些經典藝術高峰都離不開彈撥樂,所以這場“世界彈撥”真的是“青島之聲”,也是青島交響樂團和青島大師一次很重要的合作。
記者:這次湘西女子打溜子樂團參加青島音藥周,接下來還要參加香港“譚盾WE音樂節”,這個樂團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譚盾:半年前,我去了老家湖南湘西采風,湘西山多,草藥多,音樂多,留下了楚文化的很多內容。那次,我走到了湘西的一個村寨,家家戶戶的女子都擅長打擊樂,家家戶戶的女子都采藥、在家里做中藥,他們把采藥、做藥的點點滴滴都變成了音樂。我當時就想到:這個好有意思,為什么不把湘西村姑叫到青島來分享湘西的打擊樂?于是就有了這場《采音藥·神秘湘西》。這一場音樂會下半場是青島女子打擊樂團的演出,女子打擊樂團帶來的是約翰·凱奇《打擊樂與鋼琴協奏曲》等作品。演奏家和采藥者吸取到了很多制作音樂的方法,做音樂跟制作草藥的方法合二為一,形成一種藝術感悟。青島交響樂團的打擊樂處在國內交響樂團前列,他們很杰出,所以這次音樂會也是青島女子打擊樂的成立演出。
18日晚,湘西土家族女子打溜子樂團演奏了譚盾的《采音藥·神秘湘西》以及多首民間傳統曲牌。王雷 攝
樂藥同源,跨界療愈
記者:“音樂”與“音藥”的理念在這些年經由“音藥周”得到了反復強化,普通人如何理解這兩個概念?
譚盾:中國人千年之前就發明了音樂,那個時候沒有音樂家,只有一種職業叫巫師,其實巫師就是音樂家。他們發明的聲音可以止痛,可以幫助分娩、麻醉,讓你忘卻身體的痛苦。后來,當人類更深層次地認識大自然時,發現其實很多的植物也是醫,樂也是醫。所以,他們就在音樂的“樂”上面加了一個草字頭,音樂學者們一直在爭論不休:到底是音樂的“樂”早,還是草藥的“藥”早。根據中國醫藥的傳統和歷史來看,當然是在音樂的“樂”上面加了一個草字頭了。就像是醫學家屠呦呦的諾貝爾獎獲獎感言所說:中國的草藥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講述著一個千百年的故事。
記者:今年青島音藥周里,爵士樂作曲家黃野創作了《音針·樂灸》,把中醫針灸、“五音療愈”和爵士樂即興演奏合在一起。大家對音樂、音藥的理解空間是不是特別大,大到像是個沒有止境的一個概念。
譚盾:我有時候覺得很幸運,就是總是在最重要的時候碰到良師益友。明年,我們的“音藥周”內容會包含草藥、聲音博物館、元宇宙科技。尤其要說一下元宇宙科技。對于中藥,我們更多的是從傳統的角度、非遺的角度去理解它,但是如果你從元宇宙的科學的角度去看,其實中醫是非常科學的、中醫是非常未來的、中醫是非常科技的、中醫也是非常元宇宙的,中國的音樂也是這樣的。你要說起未來,誰能比老子更未來,比莊子更未來,比李時珍更未來。關于元宇宙我是有感而發、很激動的。明年“音藥周”,我們一定要把元宇宙科技跟中藥的初心連在一起。
記者:今年“音藥周”有一場“英雄盛宴”音樂會,重新演繹《臥虎藏龍》以及“武俠三部曲”有什么感想?
譚盾:25年前,我第一次指揮《臥虎藏龍》,跟我當下再次指揮的感覺很不一樣。這次和青島交響樂團排練《臥虎藏龍》,像是在談戀愛。同一樣的山水,為什么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呢?一樣的音樂,為什么感受不一樣呢?你們可能聽過很多很多次德彪西的《大海》,也聽過很多很多次《黃河》;但對我來說,25年之后重新指揮《臥虎藏龍》,我想做更多關于音樂內心宇宙的表達。電影《臥虎藏龍》里,李慕白(周潤發飾)在竹林的枝葉尖上跟玉嬌龍(章子怡飾)講的那番臺詞,其實是關于宇宙、關于元宇宙的,當時我沒聽懂。25年后,我才知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宇宙。這就是這次我們要呈現的《臥虎藏龍》,它會非常不一樣,更多的是心靈的分享。
心靈共振,文化升華
記者:歷經這些年的發展,您認為“音藥周”貫徹了哪些理念,形成了哪些特色?
譚盾:我們的“音藥周”形成了幾個主題:音藥與非遺傳統、科技與未來、經典原創。“音藥周”真正要以音樂為主線,科技跟未來為路徑,以古典傳承與古典原創為主題。“音藥周”的演出之前我去過黃島,去過梅紐因學校,去過很多劇院和非常有意思的場館,可以說,青島的每一個角落都應該有音樂,這里充滿了世界的故事、中國的故事。我希望從明年開始“音藥周”要更上一層樓,要讓青島交響樂團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城市樂團之一。大家去攀登音樂藝術的療愈高峰,要讓青島交響樂團成為世界的、中國的和打動心靈的最優秀的樂團。
記者:在今年“音藥周”的海報上亮出了M&M Festival的標識。
譚盾:M&M Festival有多重意思:Music Medicine,意思是音樂的藥,然后是Music Mind,音樂的理想;Music Man,音樂人。我們青島每一個人都是音樂人,所以,這個M&M多有意思,它既是青島交響樂團,更是我譚盾本人。我剛才說過一句魯迅的話,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喜歡魯迅,我看到的魯迅就是不忘初心,持續不斷地去愛這個國家,用自己的智慧去愛。我們要和青島的每一個人去愛這個音藥的節日,因為它已經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M&M Festival,是屬于青島人的音樂修煉。
記者:“音藥周”的舉辦與城市音樂文化的提升息息相關,這樣一個品牌對城市來說意味著什么?
譚盾:做一個原創的音樂節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一定要珍惜“音藥周”這個品牌,因為在任何一個城市,做一個國際的音樂品牌、做一個啟發人類良善和對大自然愛戀的音樂節是很不容易的。不光在中國,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很難,為什么青島可以做到?因為青島人有這種胸懷。我們沒有在伊斯坦布爾做,也沒有在倫敦做,沒有在紐約做,為什么選擇青島?因為它是青島,青島不是最富的,但是青島是最音樂的一座城市,因而青島音藥周可以在心靈的修養、音樂的療愈、精神的建造、未來的概念等方面做成第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