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守護食品安全,有一個群體特別重要——內部知情者。近日,國務院食安委發布《關于推動建立完善生產經營單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生產經營單位對報告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的從業人員及時進行獎勵。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也正式上線。
相比很多行業來說,食品行業鏈條較長、隱蔽性較強,部分違法手段光靠常規抽檢很難發現。而內部從業者作為產業鏈中的一環,往往熟悉各種“潛規則”,甚至掌握著一些違法違規的證據。就像在網上流行的一些視頻中,有的博主會讓外賣小哥列出一些“不推薦的網紅店”。外賣小哥列出的原因就有“衛生問題”“后廚混亂”等。
這不是第一次鼓勵內部人士舉報,以保護食品安全。比如,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法規定,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人獎勵。自2013年起,相關部門就制定了一系列舉報獎勵辦法,獎勵金額從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后來又提高到100萬元?,F實中,內部人舉報也確實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比如,2024年8月,江蘇南通一酒店廚師在菜肴中摻入止瀉藥慶大霉素,該酒店一名員工發現后予以舉報,讓不良商家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此次發布的意見,讓內部舉報體系更為完善。意見中對知情人舉報的反映渠道、企業處理內部報告的流程等進行了明確規定。此次推出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突出體現了實名匿名雙軌制、技術加密保護、閉環管理追蹤等創新點。這一系統的設立,代表著監管部門逐步形成一整套的專項應對機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推動更多內部知情人和企業自覺行動,讓行業內“自律”發揮更大作用。
讓機制落到實處,需要有配套措施。比如,浙江已上線“浙里小哥碼”,鼓勵網約配送員使用“隨手拍”功能對商家環境衛生、操作規范等進行即時監督。
一項機制能否有效發揮作用,關鍵在于人。對于很多從業者來說,要不要當“吹哨人”,不只在于系統的便捷性,也在于對自身利益的多重考量。在舉報之后,相關問題能否得到迅速解決?會不會遭到打擊報復?個人信息能否得到充分保密?獎勵能否及時兌現?這些問題一直懸在人們心頭。假如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疑問,成效就可能打折。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期待行業內部的“哨聲”更加響亮,食品安全的天空更加明朗。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