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態度的思想者
每年滾動推進500個以上技改項目建設; 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年均增速不低于10%; 到2030年年底,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200萬千瓦以上,新型儲能規模達到100萬千瓦以上,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不低于1.9億平方米……
近日青島市政府出臺的《青島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勾勒出一幅覆蓋空間格局、產業體系、能源結構、城鄉建設的全景式轉型路線圖。
從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到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從培育綠色產業,到倡導低碳生活,青島將依托“10+1”創新型產業體系,打造零碳工廠、海上風電基地等標桿項目,同時通過碳普惠、個人碳賬戶等創新機制激發全民參與。
這份方案不僅是對國家戰略的積極響應,更是青島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主動擔當,其核心目標直指2035年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01
聚焦五大領域
綠色轉型是一項事關全社會各個領域的系統工程。從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城鄉發展、交通運輸、生活方式五大領域出發,青島提出多項轉型舉措。
在空間布局上,青島將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深化嶗山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即墨區、膠州市5個區(市)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綜合性區域試點,爭取形成原創性、引領性改革舉措。
產業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既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也有綠色低碳產業的培育發展。到2030年年底,青島計劃新培育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等100家左右,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年均增速不低于10%。
同樣要轉型的還有能源產業。青島將推進新一代超超臨界煤電機組、重型燃氣機組等大型支撐電源建設——在西海岸新區、即墨區海域集中開發海上風電,加快深遠海海上風電項目和即墨區海上光伏項目建設,謀劃儲備遠海漂浮式光伏項目,力爭2030年建成千萬千瓦級海上新能源基地。
以西海岸新區、嶗山區為試點,青島將規模化推廣超低能耗建筑,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低碳轉型。2025年起,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0%以上;推動“光儲直柔”技術應用,積極發展清潔低碳供暖,到2030年年底,清潔取暖率達到80%以上。

中國石化青島煉化全海水環境漂浮式光伏項目。劉強 攝
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將聚焦多個方面——
推進青島港主要港口、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青島港水平運輸車輛清潔能源替代;
完善充(換)電站、加氫站、岸電等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
加快青島地鐵既有線路綠色低碳改造,推廣飛輪儲能等節能降碳技術應用,適時開展碳纖維地鐵列車示范推廣;
積極引進電動、氫動力、混合動力等新能源低空飛行器整機制造及示范運營項目。
02
打通三大關鍵環節
打通綠色循環經濟的生產、消費、創新三大環節,是城市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青島聚焦三大環節,因地制宜推出系列舉措。
在生產環節,青島將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在石化、化工、鋼鐵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青島將試行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到2025年年底和2030年年底,工業重點領域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分別達到35%和40%。
作為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青島將加快廢舊家電拆解、報廢汽車拆解等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利用,到2025年年底和2030年年底,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000萬噸和5000萬噸左右。
在消費環節,青島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開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節水器具、節能灶具、綠色建材下鄉活動,鼓勵家電和平臺企業開展進社區免費檢測、上門拆舊換新等服務。
創新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發揮著支撐作用。青島將通過青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計劃,支持開展綠色低碳轉型相關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探索。
在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青島將聚焦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低碳零碳工藝流程再造、新型電力系統、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資源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領域,統籌強化低碳零碳負碳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氨燃料船、甲醇燃料船等船舶可替代綠碳燃料技術和綠色智能船舶攻關。

北海造船近60艘在持訂單中,三成是氨燃料、氨預留船舶。
在開展創新示范推廣方面,青島將推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固態電池項目招引和落地,引導綠電—綠氫—綠碳產業鏈各環節集聚發展。推進董家口新材料及綠色化工科創園中試基地項目建設。
03
更完善的政策體系
著眼城市長遠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更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撐。
《實施方案》從稅收、金融等角度提出多方面配套政策,充分調動全社會、各領域積極性,拓展綠色發展的深度和空間。
青島將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在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推廣“反向開票”方式;做好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工作,落實支持碳減排相關稅收政策。
在金融領域,青島將打出綠色轉型的“組合牌”——
把握碳減排支持工具政策延期至2027年年底的機遇,青島將發揮好財政貼息政策作用,推動銀行切實加大碳減排貸款投放;
有針對性地發展碳排放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服務業務;
積極開展環境權益融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消費信貸等金融創新;
放大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試點效應,探索建立企業金融碳賬戶;
創新開展碳匯價值等綠色保險,探索建立差別化保險費率機制。
另外,青島還將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參與綠色低碳項目,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相關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
青島將統籌土地、能耗、水耗、碳排放等指標,深入推進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健全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
其中包括:完善用能權交易制度;依法探索建設用水權交易市場;指導重點企業參與全省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推動落實生態補償和損害賠償制度;指導重點企業依法依規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和自愿減排交易;認真落實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機制,扎實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

青島率先在全省開展用能權交易。
在中國綠色發展掌握話語權,青島還將積極推進標準體系構建。比如,支持青島港港口集裝箱碳足跡核算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有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參與國家行業組織研制的啤酒、家用電器、橡膠輪胎等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
這一方案,實質上是青島對高質量發展路徑的重新定義。當綠色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新內核,青島正用實際行動證明: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增長的代價,而是新質生產力勃發的沃土。
一個更加綠色的青島,正在向我們走來。
記者|楊光 編輯|趙笛
制作|宋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