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在平度市大澤山鎮三山東頭村,有一位普通的農民用43年的堅持,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元九,這位1953年出生的老黨員,從1982年開始手寫記錄家庭賬本,將一本普通的"流水賬"變成了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國家記憶"。這不僅是個人堅持的奇跡,更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
持之以恒的記賬習慣,記錄下時代變遷的生動軌跡
賬本中的柴米油鹽與生活變遷 1982年,劉元九開啟了記錄賬本的征程。此后的歲月里,無論是日常的油鹽醬醋,還是孩子買房買車的大額開支,都被他詳細記錄。賬本上,1982年5月2日的記錄尤為清晰:供銷社醬油1毛2一斤,鹽5分錢一斤,花兩塊四毛錢買20斤醬油,花5塊錢買100斤鹽……這些看似瑣碎的數字,沒有高深的經濟分析,卻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小山村村民的真實生活。大澤山鎮雖有著悠久的葡萄種植歷史,但村民依靠葡萄發家致富卻是近三十年的事。2007年,劉元九家5畝葡萄的總收入為28902.3元;到2023年,這個數字飆升至101000元。葡萄藤架變成了“搖錢樹”,賬本里的數據變化,就是大澤山鎮鄉村發展的有力見證,呈現出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美好畫卷。
真實詳盡的賬目數據,折射出國家政策的深遠影響
賬本里的時代印記與農民心聲 在劉元九的賬本中,記錄著兩件意義非凡的大事。2005年12月29日,國家取消農業稅,延續2600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9億農民徹底告別了這項負擔。喜悅的劉元九特意編了兩句順口溜寫在賬本上:“歷朝帝王稱盛世,惟有今朝不納糧。” 這不僅是他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廣大農民對國家政策的衷心稱贊。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表決通過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一消息讓以地為生的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向來不輕易喝酒的劉元九,特意炒了一桌子菜,喝了一杯酒,滿心歡喜地將這一歷史性時刻記錄在賬本上。傍晚時分,他扛著鐵锨來到葡萄地,望著那片傾注心血的土地,心中滿是對新時代的感恩與期待。
賬本背后的堅持與無私奉獻,彰顯出普通農民的家國情懷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劉元九擔任過保管員、農業技術員、會計等多種角色。無論身處何種崗位,他都秉持著克勤克儉的態度。堅持記錄43年賬本,其間困難重重,面對質疑,他表示自己依靠決心、恒心和耐心堅持了下來。一開始,他希望為后人留下生活資料;后來,意識到記錄能為社會提供價值,便更加堅定;最終,記錄賬本成為他的使命,他要為家庭和國家留存珍貴記憶。 當國家博物館決定收藏他的賬本時,劉元九沒有索取任何報酬。他唯一的請求是用一個月時間抄錄賬本留給家人。在他心中,普通農民的記錄能成為國家文物,是無上的榮耀。國家博物館承諾,只要繼續記錄,會一直收藏;劉元九也決心記完一輩子,記夠半個世紀,這份對記錄的執著令人動容。
從一分一角的柴米油鹽,到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劉元九用43年的堅持書寫了一部中國農村發展的"微觀史"。這本賬本不僅記錄了一個家庭的收支變化,更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偉大變遷,成為了解中國“三農”變革的鮮活樣本,也將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時代記憶的重要橋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它告訴我們:偉大時代的記憶,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像劉元九這樣的普通人用誠信和堅持共同書寫的。(作者:劉俊慶 冷斌)
責任編輯:周曉